Page 67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67

社会·2021·4

           的遗意。 察举制度是国家通过乡举里选和地方官察举,定期从乡里社会
           选拔人才进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被选拔出来的士人不是以个人身
           份入仕,而是以乡里社会的代表入仕朝廷,发挥着联系朝廷和乡里社会
           的作用(王德权,2012:26-32)。 因此,“(士人)其荣、其辱非仅关乎一
           身 ,更 与 乡 里 共 之 ,故 本 郡(国)荣 之 、 耻 之 之 例 频 见 史 籍 ”(王 德 权 ,
           2012:26)。 县乡三老制度则是在本县范围内,由乡里社会推举代表参与
           一县治理。 严耕望(2007:245、248)把县三老类比于现代的县参议长,乡
           三老类比于县参议员。 汉亡之后,县乡三老制度随之消失,察举制度也
           逐渐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主动意义的人民参与政治遂长期湮没于皇权
           和官僚权力的压制之下。
               明代以后,皇权专制的弊端显露无遗,士人开始觉醒,主动意义的
           人民参与政治的思想再次兴起,沟口雄三( 2014b:195)称之为“新民本
           论”。“新民本论”否认“一君德治”的可能性,看到君民之间存在利益冲
           突,民的利益不能依赖君主“以民为本”来获得保障,而必须由民作为政
           治的主体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新民本论”主张公治与公论,君主必须
           以万民之公论作为施政依据。 这种思想以东林派为代表,如缪昌期说: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而成于群喙之同然。 ……匹夫匹妇之
           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以为是。 ”
           顾宪成说:“将长安(指京师)有公论,地方无公论耶? 抑缙绅之风闻是
           实录,细民之口是虚饰耶? ”(沟口雄三,2014b:197)
               黄宗羲把新民本思想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明夷待访录·题辞》开篇
           即言:“余常疑孟子一治一乱之言,何三代而下有乱无治也? ”(黄宗羲,
           1981:1)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黄宗羲区分了两种政治原理。 一种政治
           原理是“天下为公”,即“天 下 ”(主 要 指 政 权)是万 民 的 ,是公共 的 ,即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从这种政治原理出发建构国家体制,即是黄宗
           羲所指的“三代之治”。 另一种政治原理是“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
           家一姓之私产,从这一种政治原理出发,君主对百姓和官吏在制度上防
           之又防,在法律上密之又密,此为三代以下之君主专制。 《明夷待访录》
           系统地比较了这两种政治原理之差别,认为视天下为一家之私产,对天
           下之人防之又防,条规密之又密,最终都将归于无效,所以,三代而下有
           乱无治(王汎森,2015:182-190)。
               为了走出“三代而下有乱无治”的困境,黄宗羲依据“天下为公”的


           · 6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