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66

纵向约束体制

                相沿未绝。 即今京外各处水会善堂积谷保甲诸事,以及新设之教育会商会
                等,皆无非使人民各就地方,聚谋公益,以上辅政治,而下图辑和,故言
                                                     21
                其实,则自治者,所以助官治之不足也。 ” 不过,其自治组织较明代乡
                约有所创新,仿西方国家地方自治制度,设议事会和董事会,议长、议员
                均由民选产生,董事和乡董由议事会选举产生。 这种城镇乡自治制度的
                推行既有地方自治的功能,有助于把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分开,也有社
                会自治的含义,有助于把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分开。 若非因清王朝瓦解
                而中断,假以时日,历史上的乡治理想有望成为现实。
                    2.人民参与政治:从民本到民主的思想演进
                    人民参与政治,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在被动的意义上,人民参与政
                治是以君主为主体,君主为了政权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有必要了解
                民意,有必要把听取民意作为一种执政方法。 在这里,“民意”所发挥的
                作用是被动的, 取决于君主的意愿和需要。 如孟子与齐宣王论用人之
                道:“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这说明,用人之事,
                君主应听取民意,但是,用人之权却操之于君主,只有君主见贤焉,才可
                用之。 这种被动意义的人民参与政治, 沟口雄三称之为“旧民本论”。
               “旧民本论”的特征是,虽然君主承认民为邦本,但政治的主体始终是君
                主,民众只是被统治的对象。 所以,沟口雄三(2014b:195)说:“中国自古
                以来的‘民本’之说,并非是‘民为本’,而只是君主‘以民为本’。 ”
                    在主动意义上,人民参与政治是以人民为主体,人民对于国家事务
                有表达意见之权力,也有参与政治决策之权力。 这种主动意义的人民参
                与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所萌芽。 《周礼·秋官》述“小司寇”之职:“掌
                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
                向人民“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接近于人民(国人)有权参与国家
                重大事务的决策。 《左传》记载的一些例子证明,在春秋时期,《周礼》所
                述“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确有其事(杜正胜,1981:29-40)。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形成之后,皇权和官僚权力日益扩张,主动
                意义的人民参与政治受皇权和官僚权力压制,难以伸张。 然而,汉代察
                举制度和县乡三老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远古时代人民参与政治

                21. 引自《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拟选举章程折》(故宫博物院明清
                档案部,1979:724-727)。

                                                                          · 59 ·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