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30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论语·学而》)
                    人以父母为其生命之本与生命之体, 由此生出的爱敬亦为做人的
                根本。 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以爱敬为核心内容的孝弟就成为所有
                美德的根本。 在中国社会,一个人在家中的孝弟从来不被看作个人的私
                德,而经常被作为衡量此人对待家外的师长、朋友和同事可堪信任的标
                准。一个在家里对父母不好的人,即使对师长、朋友和同事再好,也不会
                被认为是一个好人。“夫孝者,德之本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这个“本”是众德之本,是从人生命的“一本”而来。
                    我们现在来仔细讨论孝对社会结构的作用。《礼记》中引曾子的话: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
                     乎?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
                     不敬乎? ” (《礼记·祭义》)
                    孝的理念来自于“一本”和“一体”,所以孝子的一切行动就是父母
                行动的代表,这叫作“行父母之遗体”。 意思是,无论父母是活着还是去
                世,孝子之身就是父母之身,去世的父母就相当于“活”在孝子的身体和
                行为当中,像我们上一节所分析的那样,这正是“以生命延续生命”的
               “一本”理论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体现。 父母在世时,孝子与父母“一体”,
                孝子的行为体现了父母的教诲;父母去世后,孝子与父母“一体”,孝子
                的行为就是父母的声誉。 所谓“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
                谓能终矣”(《礼记·祭义》)。 可见,要做到“终”,就要立身行道,死而后
                已。 一个人对父母再“好”,如果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
                信,如果像韩非子所说的那样为了奉养父母而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这恰
                恰是地地道道的“非孝”,因为这是给父母留下了耻辱和恶名。曾子的说
                法显示了“孝”并非一种局限于家内的私德,而是一种能够贯穿、渗透至
                更大领域的美德。 事君忠诚、莅官庄敬、战阵勇敢的“公德”是建立在孝
                的基础上的。
                   “孝”之所以能够成为“本”,是因为其本质是“一体”而非“个体”,
                或是说“一体本位”而非“个体本位”。 一个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的儿子
                也可以做到奉养父母、尊敬父母,父母也会欢喜和满意,但这大多来自


                                                                          · 23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