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5

社会·2021·4

           个“本”,不但是自己生命的来源,也是自己生命的意义。 自己的生命承
           接祖考的生命,还要用子孙的生命继续传承下去。“生命乃自生命中来,
           亦向生命中去”,以生命承接生命,乃有“身生命”的相续和“心生命”的
           永生(钱穆,2011:163-165),这就是个人的生命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
           一个环节而永生,此之谓“一本”。

                三、一体

               祭礼中子孙的“聚精会神”状态是一种与祖先的“交流”,不能简单
           地看作单方的想象或幻想。 事实上, 在当前中国民间的各种祖先祭祀
           中,这种“交流”虽然形式各异,但祭祀者本人常常将其作为一种与祖先
          “交流”的特殊方式。 根据上一节的讨论可知,这种交流基于“一本”意
           识,有其“形气论”的物质基础:子孙与祖先形体同源,气脉贯通。 祖先
           虽然形体已逝,气亦消散,但其精神仍然会与有同源、同质形体气脉的
           子孙发生感通,这被看作祖先生命的延续。 前面所引黄榦的话更加强调
           了这种“交流”的精神基础:除了形气相通之外,还必须有一番必诚必
           信、虔敬爱慕的孝心,如果是“不肖子孙”,则不能期待祖考来格。 祖先
           生命的延续,实际上是子孙“孝”的延续。
               《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孔子对曰“无违”。 此后又对樊迟解释说: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死后的葬与
           祭仍然是“孝”的一部分。“孝”被看作子孙的责任,是子孙一种极为重
           要的生命状态,并不因父母的去世而终止。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的最高人格典范是舜。 舜有瞽父、后母和一
           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所谓“父顽、母嚣、象傲”(《尚书·尧典》)。 三人联
           合起来几次想要害死舜但都没有成功,而舜仍然“克谐以孝”。 根据《尚
           书·虞书》的记载,舜在被选定为天子继承人后仍然履行一个儿子的职
           责,躬耕于田。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的弟子万章对于《尚书》中舜“往
           于田,号泣于旻天”一条记载有疑问,不明白舜为什么在田野中大哭,由
           此展开了一番问答。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
                    孟子曰:“怨慕也。 ”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
                舜怨乎? ”


           · 18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