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2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扎根在何处。
古人对生死和鬼神的理解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左传》中“伯有为厉”
的记载。 子产为其立后,伯有之鬼即被安抚平息。 子产在解释为什么伯
有死后会变成鬼时说: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 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
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
淫厉。 况良宵(伯有),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
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 其用物宏,其取精多,其族又大,所凭
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七年》卷四十四)
子产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生先有魄,后有魂。 如果生前生活条件
好,魂魄就会比较强大。 一般的人如果死得不正常,魂魄就会变成鬼来
影响人。 伯有是贵胄之后,又是高官,生前魂魄强大,又死于非命,所以
会变成鬼。 这段话包含了中国古人对生死和鬼神的基本理解,后来儒家
思想的有关解释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人生始于魂魄的结合, 死于魂魄的离散。 人生先有四肢百骸的形
3
体,形体之上的觉识聪明叫做“魄”; 然后有嘘吸出入之气,气之精华
叫做“魂”。 4 形、气侧重于“身”,分别指四肢百骸和嘘吸出入,魄、魂侧
重于“心”,分别指身体器官以及呼吸气息所带来的能力和意识,是“形
之精”“气之精”,用现代的语言说,可以叫作精神或“情识”(钱穆,2011),
包括一个人的音容笑貌、思想气质等。 如果进一步辨析魂魄之别,则魄
为形体之功能,如目之有明、耳之有聪、口之能言与鼻之能嗅,如手之能
持 与足 之 能行 ,即 人 的知 觉 运 动 ;其 视 听 言 动 的 极 致 为“魂 ”,即 所 谓
“阳曰魂”,集中表现为人心的虚灵不昧。 人心既虚灵不昧,则可以“具
众理而应万事”(《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熹,1983), 此心一方
面受既有之宇宙人文世界的滋养, 另一方面又与人之知觉聪明相互映
发,犹如日光耀月而有月之明,以车载人而有千里之行,月与车虽为阴
与静的一方,但月的映发之体质,车的联动之机括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
端, 日月合一, 人车合一才有精一之妙 (《楚辞辩证·远游》)(朱熹,
3. 郑玄注《祭义》云:“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 ”
4. 孔颖达疏《左传》云:“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曰魄也。 既生魄矣,魄内
自有阳气。 气之神者,名之曰魂也。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