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7
社会·2021·4
“反馈模式”。
从上述分析来看,向“下”的“慈”与向“上”的“孝”也不是孤立的两
个系列。 孝的内容是不断向“上”看,以父、祖为重,而就父、祖本身而
言,则更向下关注子孙的状况,谓之“慈”。“孝”要求以父、祖之心为重,
所以对父、祖的“孝”的实际内容除了奉养爱敬之外,还有一个抚育子
孙、绵延后代的责任,也就是说,“孝”中包含了“慈”,无“慈”不成孝,同
时无“孝”也不成慈,这是在至少祖孙三代的序列中理解的结果,只用一
对父子关系是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 这中间的详细分析可参见笔者的
《慈孝一体》一文(周飞舟,2019),此处不再赘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家庭培养出的社会成员仍然以家庭而
非社会作为“本位”,其核心内容在于对于他人的基本意识和伦理观念
是指向祖先、父母以及子孙的,具有这样“垂直”关系意识的社会成员如
何对待家庭以外的社会成员是我们理解中国 社会结 构 特 征 的 核 心 问
题。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仍然必须从传统理论出发,去追寻这种
垂直的关系意识的本。
二、一本
费孝通所说的“垂直”的“代际关系”,是指个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社
会意识,即个人不是将自己看作社会的一分子,而是首先将自己看作连
接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的一个环节, 过去和未来的人并非普通的社会
成员,而是自己的祖先和子孙。 这种意识源于中国传统中的“一本”思
想,涉及深层的天人观。 我们需要对其加以较为深入的讨论,才能理解
其理论构成。
“一本”的具体说法来自《孟子》。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以“兼爱”
“薄葬”为基本主张的墨家学者夷之与孟子有一番通过孟子的弟子徐辟
在中间传话的“隔空”辩论。 作为儒家学者的孟子对墨家的薄葬很不以
为然,指出夷之虽然主张薄葬,但他言行不一,在葬自己的父亲时用了
厚葬,这种行为也与墨家的“兼爱”主张相矛盾。 夷之反驳说,儒家即使
讲究有差别的“仁爱”,不是对普通百姓也会说“若保赤子”吗? 墨家讲
究无差别的“兼爱”,但具体施行起来,当然也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这
叫做“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由此可见,儒墨两家也无根本的区别,都
是主张大同博爱之理, 只不过儒家强调从身边做起, 墨家强调爱兼天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