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0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入的理论问题,即此“一本”或“千万本”背后是否 还 有 一 个 更 根 本 的
               “本”的问题。 明儒王夫之(2011)更为深入地分析了墨家的“二本论”观念:
                         天者,人之大本也,人皆生于天,而托父母以成形,父母为
                     形之本,而天为神之本;自天而言之,则我与万物同本而生,而
                     爱不得不兼。 神受于天而贵,形受于父母而贱,故弃亲而薄葬。
                                                     (《四书训义》卷二十九)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由形和气组成。 气之盛者为“神”。 王夫之将墨
                家的“二本”理解为“形之本”与“神之本”。 就神而言,以天为本,而天对
                万物俱有生生之德,一视同仁,故爱无差等;就形而言,以父母为本,而
                形体有时间、空间之局限,故施由亲始。但神受于天而不灭,形受于父母
                而暂存,故神形合一而有人,形只是神暂时居住的躯壳而已。由此而言,
                虽言“二本”,但贵贱悬殊,父母只是天生人物的凭借和手段而已。 父母
                对自己的生育和抚养,如同其他有助于人身长成的食材、织物一样,都
                是为短暂的身形而设,并无长久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父母对
                自己有恩情,这种恩情也与食材、织物的作用一样,人们只是需要以利
                用和感谢食材、织物一样的态度感谢父母即可,真正的恩情来自于天。
                因此,在天与父母面前,墨家的观念看似“二本”,实际上也是“一本”,
                是以“天”为本。 所以,从王夫之的分析来看,儒家、墨家的关键区别不
                在于一本和二本,而在于到底是以父母为本还是以天为本。
                    孟子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既然用“使之”二字,则天并非
               “本”显而易见。 朱子集注曰:“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
                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 ”此最能得“使之”二字之真意:以自己父母为
                唯一的本,是天理。 或者说,天生育万物的方式就是使万物各自生于其
                本,是以其本为本。至于天生万物,万物生于天而不以天为本,需要进行
                更深入的讨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的概念在殷周之际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根据余英时(2014)对“天人之际”问题的梳理,天不再是有喜怒哀乐和
                明确意志的“人格天”,也没有变成如近现代所理解的包含规律和万物
                秩序的“形上天”,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天的主要作用在于“生生”,“生
                生”中包含万物生育之机,也蕴含以“生生”为核心理念的“天道”,此之
                谓“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虽然都是聚焦于人伦
                日用和人的生命过程,但其内在的超越性和生发力皆上贯于“天”和“天


                                                                          · 1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