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4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我们就此更深入地讨论一下祭祀时的状态来说明古人对鬼神聚合
感格的理解。古人认为,祖先之鬼神能够来格,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是自家的子孙。祭礼的大忌就是“非其鬼而祭之”,孔子讥其为
“谄”(《论语·为政》),《左传》云“神不歆非类”,朱子说得更加明白:
自天地言之,只是一个气。 自一身言之,我之气即祖先之
气,亦只是一个气,所以才感必应。 (《朱子语类》卷三)
感应的基础是“一个气”。 从天地总体而言,“只是一个气”;就万事
万物而言,这个“气”有具体的远近亲疏之别,祖考子孙之气更是“一个
气”,更加容易感应。第二个条件是子孙必须保持必诚必敬的精神状态。
孝子将祭,致斋于内,散斋于外,尽其悫信,洞洞属属,见以萧光,加以
郁 鬯 ,上 下用情 ,不 敢 弗 尽 ,才 能“以 我之 精 神感 彼 之精 神”(《朱 子 语
类》卷三),才能进入洋洋乎如在左右的状态。 这种感格的原理,宋代学
者黄榦有深入而精妙的解说:
盖尝以琴观之,南风之奏,今不复见矣,而丝桐则世常有
也。 抚之以指,则其声铿然矣。 谓声在丝桐耶? 置丝桐而不抚
之以指,则寂然而无声。 谓声在指耶? 然非丝桐,则指虽屡动,
不能以自鸣也。 指自指也,丝桐自丝桐也,一抟拊而其声自应。
向使此心和平仁厚,真与天地同意,则南风之奏,亦何异于舜
之乐哉? 今乃以为但聚己之精神而祭之,便是祖考来格,则是
舍丝桐而求声于指也,可乎?
7
(《勉斋先生黄丈肃公文集》 卷第十四,“复李贯之兵部”)
黄榦的意思是说,舜的《南风》之奏已经不能再闻,但其曲中所寄之
精神情识长留天地间。 丝桐之琴常在,善奏之妙手代有其人,如果真能
体会舜之精神情识,《南风》之奏不也能以某种形式再现吗?祖考之音容
笑貌、道德猷为俱已逝去,但所以为其道德猷为,所以有其音容笑貌者,
自然留存于天地之间。 子孙本具祖考之形貌气质,熟悉其道德猷为,若
能善继其志,善述其事,祖考之鬼神难道不能真的合于孝子顺孙之身而
僾 然肃然,见乎其位,显乎其容声吗? 用 钱 穆(2011:11)的话来 说,这
“不啻为所祭者之一番复活”, 即子孙之祭祀, 为祖考永生和不朽之凭
借。 这种不断的“复活”,与子孙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 子孙慎终
追远,不断体验到生命的延续,在生命的延续中意识到自己的“本”。 这
7. 作者黄 榦 ,元刻延 祐二年重修本。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