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6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
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
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
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
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
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
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
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
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
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
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孟子·万章上》)
孟子对于舜在耕田时哭泣的解释是“怨慕”。 朱子在集注中解释为
“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 对于“慕”这个字,郑玄在《礼记·檀弓》中
对经文“其往也如慕”的“慕”字解释为“小儿随父母啼呼”(《礼记正义》
卷七),是小孩子以为父母不要自己时的求之不得、求之不已的状态。孟
子认为,对于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这件事,舜始终无法释怀而怨慕
不已。万章仍然无法理解,因为舜已经克尽子职,父母仍然不喜欢,就不
应该有所怨慕了,毕竟自己已经尽力了,这时候应该“劳而不怨”。 孟子
引用曾子的学生公明高与其弟子长息的对话来回答。 长息也有与万章
相似的疑惑,不能理解舜为什么如此怨慕。 公明高说,你理解不了也正
常,因为你还没有舜那样的孝子之心。 孝子不会因为自己尽职尽力就安
心了,无论做到什么样,只要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孝子就会怨慕。孟子用
舜的情况继续申述这个意思。 当时尧已经选定舜作为继承人,并把两个
女儿娥皇、女英也许配给他。 舜已经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得到最好的女
人,富有天下,并即将贵为天子,得到人们想要的所有东西,但这些都
“不足以解忧”。已经年逾五十的舜,在田野中仍然哭得像一个无家可归
的小孩子。 孟子称之为“大孝”“大舜”,是说舜的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
孝子的生命状态。
人与父母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少则慕父母”, 即未成年
阶段不能独立,对父母的情感状态就是依恋和怨慕;成年以后,可以脱
离父母而成家立业,则会慕少艾、慕妻、慕子、慕君;父母去世以后,自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