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27
社会·2021·4
己已经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 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就是保持在一个祭祀
的状态。而舜是“终身慕父母”,对父母的依恋怨慕不因成家立业乃至父
母存没而改变。 曾子对“终身”的理解是:“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
其身也”(《礼记·内则》),一个人的孝不因父母去世而终止,而是直到
自己去世而终止。 舜的不安与哭泣揭示了人与父母的深层联系——与
—
父母关系隔绝,自己的生命就处于一个无本无源、残缺不安的状态。 所
谓“无本无源”,是指自身生命的“本”失去了着落,犹如断水的河流和
断线的风筝,无法与过去的人相连接,自然也无法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量;所谓“残缺不安”,是指自己的心得不到安定,因为自己无法置父
母对自己的讨厌于不顾,这种不安并不会因为自己克尽子职、躬耕力田
而有所缓解。 明儒王夫之( 2011)揣摩舜此时的心事,有细微的解说:
舜盖曰:我竭力耕田以致养,不过共为子职而已矣。 则是
子自有职,而父母之外有子也。 乃父母之不我爱,岂父母之情
固然,而非我事乎? 我以父母之心为心,则父母之心与我心一
也。 此必于我有未尽焉,求其故而不得,而穷则呼天,又极思父
母,希冀其爱而不能,故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也。
(《四书训义》卷三十三)
王夫之的意思是说,耕田致养虽然是子职,但并非尽到子职就可以
无忧。 如果尽到子职就可以算是尽孝而无忧,而不管父母是否满意和欢
心,那么“孝子”之心与父母之心便变成了“两个心”,父母变成了有两
个儿子(“父母之外有子也”)——尽子职的是一个,父母喜欢的是另外
—
一个。 王夫之(2011)以舜的语气说:难道父母不喜欢我,是父母的本性
如此吗? 难道和我怎么做没有关系吗? 一定是我哪里还没有做好,我的
心在哪里还没有和父母的心思相契合,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王夫
之( 2011)又说:“盖天下之理皆可以职言,而惟孝则但存乎心。 天人相
继,形色生命相依,生生相续,止此心也。 ”(《四书训义》卷三十三)天下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职分的责任标准来衡量,唯有“孝”必须论心而不
论职。 因为自己的“心”和生命都是从父母而来,所以自己的心离开父
母便无所凭依和残缺不全, 自己的心和生命与父母实在可以说是合一
而不可分的,可以叫做“一体”。
“一体”较为完整的说法来自《仪礼》。 传曰:“父子一体也,夫妻一
体也,昆弟一体也。 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体也。 ”(《仪礼·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