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6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上去像是父与子互动的结果,其实不然。 五四运动以来,许多学者把“子
                孝”看作对“父慈”的回报,或者看作一种“报恩”行为,因而得出“父不
                慈则子不孝”“父不养则子不报”的结论,或者用父对子没有“恩”来否
                定“孝”的合理性,这实际上都是用西方两个个体互动的观念来看待中
                国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 按照这种观念推论,当然也可以说“子不孝则
                父不慈”,但这无论在中国的历史中还是现实中,都明显是不成立的。 所
                以, 父子关系不能当作一个对立统一的对子关系来理解, 而应该理解为
               “父慈子则子慈孙,父孝祖则子孝父”的两个不同序列的传承关系的描述。
                    从图 1 来看,儿子会不会孝顺自己,以及最终会怎样孝顺自己固然
                和自己怎样对待儿子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即
                儿子的祖父)。 这个道理我们用父亲对待儿子的“慈”来看就更加明白。
                父亲对待儿子并不以儿子孝不孝来衡量, 而大多是从自己的父亲怎么
                对待自己出发,和儿子是否顽劣关系不大,这就是“学做人”的基本内
                容。 因此,父子关系作为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作为反馈模式链条
                中的一个环节, 不能单独割裂出来进行理解。 这个关系本身就蕴含着
               “反馈模式”的基本要素,我们用费孝通的语言和符号将“反馈模式”展
                开,就得到图 2:















                                       图 2:反 馈 模 式 的 展 开
                    图 2 反馈模式的部分是费孝通的图, 为了分析而将其扩展到六代
                人。 用 F 来表示世代。 为了清楚起见, 画了分别以 F3、F4、F5 为核心
                (“自己”)的反馈单元。 以 F4 为中心来看(见反馈单元 2),则完整的父
                子关系(F3→F4 和 F4→F5)“向上”嵌套于 F3 对 F2 的“孝”与 F3 对 F4
                的“慈”。 每一个“反馈单元”是由四个父子关系单位组成,随着世代推
                移 ,这 些 反 馈 单 元 首 尾交 叠 ,层 层“向 上”嵌 套 ,构 成 了 费 孝 通 所 说 的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