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1
社会·2021·4
们认识“关系”性质的核心和“底色”,本文的分析即从“家”开始。
一、“垂直”的社会结构
“家”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重要性。 有社会学家说,要想认识中国
社会而不认识中国的家庭,就好比要一个人进屋里来却先把门关上(潘
光旦,[1947]2000)。 家庭之所以在中国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因为家在社
会结构的意义上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古人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家是国和天下的“本”,人与
人、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连接都是以家庭的连接为根本。 所
谓“本”,就是指人们在家中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家中的各种关系会“蔓
延”至家庭以外,成为我们理解整个社会的底色。 这与西方社会以“个
体”为本位,以“团体”为形式的社会结构有很大差别。
自民国时期以来, 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反思逐步由表及里,
深入到社会结构的层面。 梁启超首先指出中国人缺乏“公德”,并以倡
公德、倡“新民”作为改造社会、挽救中国之本。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
人缺乏公共观念、国家观念、平等精神和法治精神,最严重的问题就是
“私”。 之所以形成这种“私”病,是因为中国人缺少“集团生活”而主要
依赖家庭生活。 西方人的社会以各种职业、政治、宗教团体为主要形
式,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团体内部公共责任和个体权利也是界限分明,
这一方面塑造了公共观念和平等精神,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个体的独立
意识。 中国人则是以家庭为主,工作、生活都是为了家庭,家庭成为人
生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西方人的节庆活动主要以朋友聚会为主,
虽然经常在家里举办,但参加人员远不只家庭成员。 而中国人的节庆
日都以家庭团聚为主,有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参加是很奇怪的事情。 那
么,与团体生活相比,家庭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又是如何塑造了中
国人的“私”?
中国人的家,最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既无团体,又无个人,只有
“关系”。 所谓“无团体”,是说中国人的家没有明确的界限。 中国人说
“家”或“家人”,并不是以户口本为准,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
范围。 下班的时候“回家”和过年“回家”,为家人“挣钱”和向家人“借
钱”,这里所说的“家”和“家人”都不一样。 在有些情况下,家的范围可
以扩得很大,所谓“一表三千里”,甚至有些和自己没有血缘或亲缘关系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