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34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这就是五四运动以来许多学者重新提出的关键性
                问题,一个家内的“孝子”如何是一个国家的“公民”? 之所以说“重新”
                提出,是因为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质疑以“孝”为核心的行动伦理,认
                为它对社会结构具有破坏作用, 五四运动以来的大部分学者只是旧事
                重提而已,连家庭本位导致“私”的讨论也可以算作韩非子理论的余绪。
                这个问题讨论的新意,是将西方“个体本位”的理论作为中国社会结构
                的前提预设。这样的社会结构非但不需要“孝”这类行动伦理作为支撑,
                反而必须彻底抛掉这些传统伦理,才能建设真正个体主义的社会。 本文
                的考察旨在说明,“孝”这类行动伦理的基础是“一本”与“一体”,这也
                是非个体主义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
                    所谓“一本”,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或自然主
                义。具体到行动伦理和社会结构层面,以人为本是以父母、祖先为本,古
                代思想的“天人观”和“鬼神观”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 以父母、祖
                先为本,使得中国人的生死观没有走向“灵魂论”或“轮回说”,而是追
                求“以生命延续生命”的人文理念。 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连接过去的人
                和未来的人之间的一个环节,生命的意义便是以“始于事亲、终于立身”
                的方式完成这个连接,这也赋予每一个人强大的生命动力。 在今天的中
                国社会,大部分人都没有明确的“一本”意识,但他们为了养育出色孩子
                的行动动力与以前任何时代相比都没有减弱, 这背后的确不只是为了
                尽一种社会的责任,更是在尽一种生命的责任。 以父母、祖先为本的生
                命意识表现为以“孝”为众德之本的伦理结构,这样的生命意识和伦理
                在结构上都是“垂直的”,这是费孝通首先以社会学的理论话语表述出
                来的,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人伦和“关系”最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孝”的社会实践基于父子一体和母子一体的感通。 一体的“孝”,
                不是子女以外在的正义为原则,也不是以自己的尽心为满足,而是以父
                母之心为心,行父母之遗体,终身而后已。 这种实践中充盈丰沛的“爱”
                与清明克己的“敬”是一条最根本的修身之道,经过亲疏远近和尊卑上
                下的人伦关系而推以及人,老幼及天下,以天下国家、天地万物为一体,
                都根源于父子、母子之一体。
                    “ 差序格局” 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亲疏远近和尊卑上下的圈层结构。
                一个人在这种圈层结构中到底是损人利己还是推己及人,并不取决于
                这个结构本身,或者说,中国人的损人利己或推己及人都是通过这种结


                                                                          · 27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