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36
《江村经济》:中国的农政问题与农政转型
作为《江村经济》的续篇,费孝通(2006:12)将“生计框架”这一理论
视角延续到了《禄村农田》等学术著作及其指导的很多调查研究中。 例
如,《禄村农田》的第 8 和第 9 章分别以“生计”和“生计(续)”为标题,
考察了在受现代工商业影响较浅, 人多地少且几乎完全依靠农田和简
单农业技术的村庄,农民靠土地生产来维持较低生计水平的现实。 深受
费孝通影响和指导的张之毅( 2006:220、310)在《易村手工业》和《玉村
农业和商业》中也聚焦在了现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村庄的农
民生计和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费孝通与考茨基的不同立场
虽然费孝通采 用 了 考 茨 基 创 立 的农政问题和 农政转型的概 念 框
架,但他在《江村经济》中呈现了与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者关于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些不同之处
也是生计框架视角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核心差异。
第一,费孝通没有使用“阶级”的框架和“无产阶级”或“无产阶级
化”的概念,而这些正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分析农政问题和农政转型的
核心框架和核心概念。 《江村经济》虽然在少数几处使用了“阶级”一词
( Fei,1939:109、185、209、231、233),但并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
意 涵 。 费 孝 通( 2012:121、170)(Fei,1939:192、238)也 明 确 指 出 ,“(土
地)完全所有者、承租者以及佃户并没有形成轮廓清楚、严密的阶级。同
一个家可能拥有家里一部分土地的全部权利, 可能承租或出租土地的
另一部分,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土地属于不在地主”。 而对于“无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化”这一重要概念,费孝通则只字未提。 在《江村经济》第 8
章, 他分析的是职业分化 (occupational differentiation), 而非农民分化
( peasant differentiation)。 可以说, 费孝通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消
费、分配和交易等经典主题,分析了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过程,但是在
他笔下变迁的动力不是阶级,而是生计创新和生计多元化。
第二,费孝通重视传统的力量,而这正是考茨基坚决批判并认为必
须由先进的革命力量进行扫除的。 费孝通(2012:105)认为,社会研究必
须要了解传统经济背景的重要性, 应该考虑到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
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力量与新的发展动力对
社会变迁的发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甚至有时强大的传统力量足以
抗拒任何重大的变化发生。 出于对农民生计的深深关切,费孝通在分析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