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30

燕窝贸易的三重世界

                地位,而香港成为中暹贸易的重要节点;同时,19 世纪中期的移民潮促
                使各移民群体依托侨批、航运、劳工行、通婚等方式与家乡建立了紧密
                的商贸网络。 这两个力量共同推动着一个由参燕行、九八行、南洋庄构
                成的排他且独立运作的燕窝市场在香港成形并成熟。 一直到 20 世纪中
                期,这一网络都主导甚至垄断着燕窝市场的规模和经营方式。 以 20 世
                纪 60—70 年代香港饮食业的情况为例,当时数家燕窝酒楼,包括暹罗
                燕窝潮州酒楼、香港金源菜馆、金岛燕窝酒楼等,都由潮汕商人经营,或
                者店主与泰国或潮汕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22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在香
                港仅有的六家燕窝行商之中,潮汕商人仍然占据多数。
                    在中华晚期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推动下, 国内燕窝需求是在晚
                期中华帝国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相遇中实现的, 这表现为近
                代燕窝贸易网络的逐步建立。 但这一过程并非“经济冲击”和“文化反应”
                之间的物理关系,而应该说它为燕窝需求提供了实现方式,也为燕窝贸
                易提供了组织方式。 然而到 20 世纪末,欧洲东来的过程不再仅仅表现
                为给燕窝贸易提供“形式”,它更表现为工业化生产逻辑的逐渐深入。

                    五、燕窝工业化:物质性与人文世界的脱离

                    20 世纪晚期,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深度的
                工业化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全球产
                业尤其是农产品产业出现了一次哈维(Harvey,1991)意义上的“灵活积
                累”(flexible accumulation) 之变化, 即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和重新组
                织。 对于中国香港而言,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向金融业和服务
                业转型, 并将之前的手工业转移到诸如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等劳动力价
                格低廉的地区。 在燕窝行业,加工环节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逐渐转移到
                了东南亚产地。随之而来的是“养燕业”在东南亚的兴起,也就是将之前
                在山洞栖息的雨燕吸引到人工搭建的燕屋中筑巢,并定期采摘燕窝(余
                昕,2019)。 因此,在加工环节的转移和养燕业兴起带来的燕窝产量上升
                的共同推动下,20 世纪晚期的燕窝贸易出现了工业化生产的态势。
                    如上文所述,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的近百年间,尽管燕窝贸易利

                22. 参见:“合时补品的燕窝,国 际酒店 有珍品 ”,载《华侨 日报》1968 年 4 月 2 日第 B31
                版;“香港金源菜馆风格好,鱼翅燕窝最巧手”,载《华侨日报》1970 年 6 月 3 日第 B4 版;
                “金岛燕窝酒楼,周六盛大开业”,载《华侨日报》1978 年 2 月 23 日第 C4 版。


                                                                          · 123·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