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25
社会·2021·3
文所述围绕通商口岸形成燕窝市场的过程,也将证明这一论断。 该网络
在东南亚产地一端向其内陆延展,为采摘燕窝、海参等土产的当地人带
去了产自中国且具有价格优势的手工业制品;而在中国内陆消费一端,
9
海外华商与国内行号建立了联手经营关系和灵活的资金运作方式, 加
之与东南亚移民深厚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因此他们能够主导国内市场。
在明清两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 类比主义本体论主导的朝贡制度
和中医的物质观、身体观具体化为对燕窝作为“至清之物”的价值追求。
在贸易环节,华商亦基于对燕窝物质性的熟悉展开行动,并主导了该贸
易网络。 然而在 16 世纪,沃勒斯坦笔下的世界体系开始扩张,它与中华
晚期帝国和南洋华商网络相遇,深刻形塑了后者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也
是在这一过程中, 今日以中国香港为中心的世界燕窝市场得以成形与
成熟。
四、华南燕窝市场的形成和转移
由于中国地域差异和自然物产的多样性, 朝贡制度的运作尤其是
历代王朝对海上物产的需求,需要依赖流通机制来满足。《史记·货殖列
传》提到的玳瑁、香药等长期为宫廷所需的海上物品之供应,往往都是
通过商人的远程贸易完成的(刘志伟,2019:22)。 在明代,东南亚的燕窝
多“ 随舶至广”,自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政府解禁开放漳州月港为海
外贸易口岸后,华商逐渐转移到福建沿海活动。 清初实行海禁后,雍正
五年(1727 年),厦门正式开放外洋贸易,逐渐成为包括燕窝在内的奢
侈品进口口岸。
当时, 中国船只按照航线的不同, 依当时厦门一带的习惯, 分为
“商船”及“洋船”两类,分别指从事沿海贸易和从事远洋贸易的中国海
商船只,外国商船则被称为“藩船”,居于次要地位(陈国栋,2006:349-
351)。 从乾隆十七年到二十一年的记录来看,航行在厦门港的福建船
只每年不下 60 艘(松浦章,2016:452),而在贸易物品之中,燕窝始终居
于显要位置。 10 但燕窝并非当时唯一的贸易品,除了奢侈品之外,比较
9. 参见:“参燕业之概况”,载《苏行旬报》1937 年第 4 卷第 20 期第 5—9 页;上海社会科
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1989:421-422。
10.“中暹交通,以厦门大五帆船最占势力,燕窝亦多由福建商船选至北部。 故旧志或误
为福建特产物”(程登瀛,1930)。
·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