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26
燕窝贸易的三重世界
重要的货物是大米。 从康熙中叶开始,清廷以免货税船钞政策鼓励闽
粤海商往返贩运暹罗米来华,乾隆年间又加大了优惠力度(滨下武志,
2006:233-234), 进口暹罗米成为华南与南洋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极
大促进了闽粤商船的远洋贸易。 作为随船贸易品的燕窝,也在这一时
期频繁运抵华南沿海。
厦门港的贸易繁荣状况很快在 1850 年前后转为衰败,彼时欧洲各
国机轮航业公司纷纷宣告成立,轮船开始在东南亚各国口岸行驶,例如
每年驶往暹罗的外国商船由以前的 4—5 艘突增至 200 余艘。 此后,由
于载力、速度、保险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帆船逐渐丧失在暹罗乃至整个
东南亚远洋航运上的地位(陈国栋,2006:349-351)。 因此,之前从事远
洋贸易的“洋船”被轮船取代,逐渐退出东南亚海域,这一变迁意味着环
南中国海贸易格局的改变, 此后远洋贸易更加依赖于诸如香港和上海
等适宜轮船停泊的港口, 同时也意味着闽粤海商将更为集中地参与和
主导中国沿海的转口贸易。
这一变化对燕窝贸易的直接影响是随着厦门港口的衰落, 燕窝的
进口越来越依赖以广州和香港为主的珠三角港口。 数条记载均反映出
这一新的变化,“燕菜、黑铅来自外洋者,遂须购自广东”(周凯,1967);
另有记载,“承办言燕吕采南暹谥各马所产燕窝, 一到香港即连厦门销
售,是以闽省进呈贡燕,例由厦防同知在厦购办,咸丰同……每年除去
各年开销仍可温除万金,人又以视为利厂,彼此争揽”。 11 这表明,至少
在咸丰至光绪年间,广州和香港已经成为燕窝的主要进口港。 由此不
难推断,从 19 世纪中期到末期,之前在厦门与东南亚各地之间直接进
行的燕窝贸易,逐渐转变成了厦门与以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之间
的转口贸易。 与此同时,另一项重要的变化是,随着帆船远洋贸易的衰
落及新港口的兴起,之前在暹罗和福建之间进行的米粮贸易的获利不
如前期,福建商人逐渐转向获利更多的中国沿海贸易,潮汕商人取 而
代之成为中暹贸易的主导力量,这一变化为香港燕窝贸易的兴起埋下
了伏笔。
到 19 世纪末期,厦门、上海等通商口岸均已成为燕窝贸易的重要
转口港,此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且或多或少相对独
立的贸易行业———参燕业。 1928 年申报有一条记录,“参燕业开基,历
11. 参见:“承办贡燕”,载《申报》1888 年 7 月 23 日第 2 版。
·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