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28

燕窝贸易的三重世界

                与之相应,当时的《华商联合报》会定期刊登燕窝市场的相关讯息,包括
                燕窝的产地、等级、行情、时价、到港时间,等等。 基于报章的公共性和
                宣传功能,这意味着当时存在一个需要定期关注这些信息的群体。                              18  综
                上所述,可以确定,到 19 世纪末,燕窝从原料到成品之间的加工程序已
                经成为香港燕窝市场的一项独立环节, 燕窝市场的中心随即转移到香
                港,并在此地形成了燕窝加工、进口、转口、消费的成熟市场。
                    在成熟的香港燕窝市场中,潮汕商人成为主导者。 如前所述,康熙
                年间惠及福建商人的米粮贸易政策,后期开始以潮汕商人为主导。 香港
                开埠以前,暹罗在地理上占西洋路线(包括安南、高棉、暹罗及马来半
                岛)航路贸易的中心地位,成为区域贸易与东西贸易的枢纽。 从 18 世纪
                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的近百年时间里,以樟林为始发港的潮属红头船每
                年顺着季风南来北往,而香港就位于这条南北贸易航线的中间点上。 所
                以不难理解,为何在香港开埠之后,活跃的南北行商人很多都来自潮汕
                地区,并且以暹罗庄口为主。 如赖连三( 1997:69)所记,“凡经营出口杂
                货者,在香港皆称为庄口……其中潮汕人所开庄口,约有 200 余家。 各
                家资本大小不一,而所寄出之埠为暹罗、石叻、安南及中国各地,尤以暹
                罗庄口营业较大”。 这进一步构成了以潮汕人为主体, 跨越新加坡、暹
                罗、中国香港和潮汕地区,由移民、物资、资金、行庄和各大港口交错而
                成的“香叻暹汕” 贸易体系和跨国移民网络 (戴一峰,2002; 王绵长,
                2003)。
                    潮汕商人的贸易网络以曼谷和新加坡作为主要转运港口, 其触角
                延伸到东南亚各大燕窝产地, 并与当地不同的华人方言群体构成了紧
                密的贸易联系。 燕窝产地的华人与当地人的紧密关系为燕窝生产提供
                了基础,“暹罗经营燕窝者,皆为华侨,华侨中因此业而致富者,数亦不


                18. 香港《华商联合报》的一篇题为《海内外商情》的报道记载,“燕窝一 物,为补益品之
                最,珍贵者来自暹罗、吕宋、实叻等处,盛销于长江各埠、江浙两省,全年进口颇达十八万
                金,燕窝分二种,曰毛燕、曰白燕,其价如后。 毛燕现在时价顶上八两,中四两,次二两。
                广菜二两四钱。 白燕,现在时价拣盏四十两,上三十两,中三十一两二钱,次十四两”。 第
                二年,同一报刊的同一版块又记,“白燕滞销最甚,存货颇不乏。上庄货稍有销路。下次者
                绝无过问之人。 其价拣盏龙牙,顶上四十二两。 白燕上号三十八两,二号三十三两,三号
                三十两。 吧食二十一两半。 厨蛮十一两。 毛燕上号七两至八两,中号三两至四两。 砂越、
                脱肉七两。 中号四两至五两。 巫雁上号八两至五两,马辰上号三两半”。 参见:“海内外商
                情:记燕窝”,载《华商联合报》1909 年第 4 期第 94—95 页。


                                                                          · 121·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