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27
社会·2021·3
有七十余载,小大同业,计二十余家,进 今之 发 展 ,十 倍 于 前 ,统 年 营
业,有数百万之巨,可谓商业中意健将”。 12 以这条记录推算,参燕业最
早可能发源于 19 世纪中期。 结合其他数据发现,当时这一行业的运作
机制已经比较完备,有分门别类的商行和比较稳定的客源。 13 如上文所
述的原因,此时参燕业的主营者仍为闽粤商人。 实际上,在上海开埠之
前,就有大量的闽粤商人活跃于此,他们被称为花糖洋货商,从事南洋
和中国之间的棉花和蔗糖贸易。 14 随着参燕业的兴起,之前的花糖洋货
商逐渐开始从事海味贸易,继而成为参燕业的主营群体,几 乎 垄 断 了
除咸鱼以外的海产品经营,如鱼翅、海参、燕窝等都是他们进口的传统
商品。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移民高潮的到来,香
港成为连接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移民、物资、资本枢纽,也是各种洋货、
土货精加工后分销东南亚及将洋货转口国内的中转地, 这直接催生了
南北行贸易,而燕窝是南北行贸易的重要商品。 在这种背景下,燕窝贸
易发生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燕窝)以之做成选净,并须加百
元一斤,此为从来未有加之……”。 15 也就是说,19 世纪末出现了一个新
16
现象或新工序———燕窝加工, 它成为香港燕窝市场的一项独立环节。
光绪年间,专门进行燕窝加工的工人为了区别于燕窝行商公会,组建了
一个初名为“燕诒堂”后改名为“鸿顺燕窝工会”的组织。 到 1927 年,在
香港从事燕窝加工的工人已达一百多人,分别由 6—7 间燕窝店雇佣。 17
12. 参见:“提倡国货之参燕业谈”,载《申报》1928 年 7 月 11 日第 A15 版。
13. 所谓参燕行,是以人参、燕窝、鹿茸等高贵补品为 主要商 品并兼 营批发 和零售的 商
行。 就其客源而言,可分门庄(即上门之沽客的零售业)、同业(又名拆货,即批发业)、客
帮(即外埠之同业转卖)、吃户(即专门针对豪门大户的供应)。 参见:“参燕业之概况”,
载《苏行旬报》1937 年第 4 卷第 20 期第 5—9 页。
14. 在上海开埠之前就有不少闽粤商人旅居上海,经营东南沿海贩运贸易兼营南洋的物
产,每年运送大宗糖霜、海味、杂货来沪,运去棉花、杂粮到华南各埠,俗称花糖洋货商,
他们以埠际贩运为主,兼营代理南洋贸易。 城东外十六铺洋行街(指经营洋货的闽粤商
号)即为闽粤商人集中地,乾嘉《上洋竹枝词》曾写道,“圜圆居奇百货盈,遐方商旅满江
城。 洋行街上持筹者,多学泉漳鸠舍声”,也说明当时闽粤商人经营的盛况(王韬,1989;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1989:162-164)。
15. 参见:“惊屿秋涛”,载《申报》1896 年 9 月 22 日第 A3 版。
16. 刚从山洞或燕屋中取下的燕窝含有燕毛等杂质,烹饪之前需要取出、洗净。
17. 参见:“燕窝工人要求加薪经过”,载《香港工商日报》1927 年 3 月 31 日第 A3 版。
·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