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17

社会·2021·3

           projects)或生活哲学实践(practical philosophies of life)(Graeber,2001:5、
           16-22;余昕,2014)。
               在这样的价值理论视角下,我们或许可以围绕着食物的民族志书
           写来谈论“见微知著”的可能。 食物和身体都是在时空中被不断形塑的
           具有生机和偶然性且属于物质世界一部分的流变过程,但是这一流变
           过程同时受到某种整体体系的指引和形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具化为
           物质性体验的价值的感知与追求。 作为对哈斯特普之号召的回应,本
           文力图在个体的感知和行动中呈现历史和社会世 界 的 内 在 连 贯 性 及
           其复杂的整体性,一方面在民族志细节中书写实践着的具体的生命个
           体,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将个体与整体勾连的可能。 本文的策略是将食
           物置于生命世界的中心, 呈现人和物所处的历史情境及其交互过程,
           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食物、进食、体验如何与历史经验相关联。
               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和急剧变化的背景下, 如何跳出
           沃勒斯坦式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扩张所形成的话
           语体系,用新的视角和理论眼光书写中国与世界的故事,进而建立具有
           理论性和普适性的话语? 乍一看,如此宏大的问题很难与“食物是否有
           效”这样一个琐碎的问题相关,但上文的讨论力图表明,人类学界对世
           界体系和新自由主义批判之不彻底源于根深蒂固的单一价值理论,文
           化并置或文化杂糅的观点在重视作为价值根源的文明秩序之余试图对
           此进行修正,但并未重新建构起价值理论中的重要一环,亦即人与物质
           世界的整体性。 因此,当下的我们不仅需要书写多重世界之互动和交融
           在地方展开的宏观过程,也需要描绘个体行动者的本体论、物质性观念
           及生活方式的持续再生产实践。
               本文将活跃在环南中国海上的商品———燕窝置于这个多重世界的
           中心,尝试从燕窝所代表的物质性观念及其贸易群体的“生产”活动出
           发,辨析燕窝贸易形成和运作的三重世界,并说明地方人群如何在三重
           世界的杂糅中展开当下和面向未来的实践。 下文将首先澄清燕窝的需
           求逻辑如何体现了关于社会、人、物的特殊世界逻辑和本体论原则,这
           一原则源于中华晚期帝国的朝贡制度和中医物质及身体观念所代表的
           宇宙论;而这一需求的大规模实现却是依托 19 世纪中叶以后以欧洲为
           中心的世界体系在环南中国海扩张, 进而与帝国南疆相遇和交互所形
           成的燕窝市场;同一过程亦催生了近代南洋华商的贸易和移民网络,奠


           · 110·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