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86

知变又知常:观念是如何转型的?

                当举行正式婚礼时,“差序格局”的更外层也会被邀请参加,这一点从订
                婚与婚礼摆酒的桌数中能够看得非常明显: 村庄现有订婚仪式中的客
                人数量往往不到婚礼客人数量的一半。                  42  同时,订婚中的环节较婚礼也
                更为简单,与风泽的婚礼相比,订婚仪式既没有司仪主持下的交换戒指
                等多个环节,也没有繁复的布置和互动,它仅有见证性而无婚礼的强烈
                展示性。 另一方面,参加订婚的客人无需随份子,用屿村的话来说就是
               “白吃”, 而婚礼则为通过反映收送双方亲密程度的礼物的流动 (阎云
                翔,2000:53)来构建紧密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正是基于此,即使订婚
                已经部分地被赋予了婚礼的见证与承认的意义, 但正式婚礼仍然是婚
                姻最终缔结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仪式。 这也正是诸多家庭在生育多年
                后也一定要举行婚礼的原因所在。

                     六、观念转型与意义复位

                    先育后婚由一开始时应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策略到现今在村庄内部
                被普遍接受,这一转型经历了如下过程:1980 年,在计划生育政策这一
                国家力量的冲击下,为了维护传宗接代这一更为核心的价值,部分村民
                选择先育后婚,以此撑开生育空间。 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放松,
                村庄中重返先婚后育的传统和继续先育后婚的 行为 各 自 占据 一席 之
                地。但在这一过程中,缺失“见证”的先育后婚不仅面临生活世界的道德
                非议, 指向生育的目标也使得男女双方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相互候选状
                态,婚姻与家庭走向无序的脆弱化。 与此同时,2010 年之后,迅速走向
                豪华化的婚礼和新房的压力使得大多数家庭难以在短时间内支付这笔
                费用, 先育后婚由此在行动层面全面铺开, 而先婚后育陷入结构性困
                境。 但在村庄内部, 逐渐扩大化的订婚仪式开始承担起部分婚礼的功
                能,在意义层面重新赋予婚育以承认与规范。 由此,作为规范的先婚后
                育观念逐渐松绑,先育后婚在村庄观念层面走向正常化(参见图 1)。 我
                们可以发现,在这 40 年的转型过程中,行动主体在实践情境中具有对
                观念作出调整,进而生成新规范的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观
                念结构内部的权衡调整和“形式—实质”层面上的革新与守常。
                    在讨论宗教观念的重要性时,韦伯(1999:19-20)指出,“‘理念’创

                42. 相较于结婚仪式,订婚仪式的酒席也更为简单,普通人家不会刻意追求在星级酒店宴请,
                酒席部分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 79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