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91
社会·2021·2
统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知常以见变,正如钱穆(2004:452)所言,“此
方通于彼方,今日通于明日,可通即见其有常”。传统与现代显然不是割
裂的,在变动的现实中寻觅到晦暗不彰的隐约脉络,有助于在联通前后
的基础上对当下之变进行定位。 正如屿村婚育观念的转型并未落地,中
国社会亦处于渐变的过程中, 传统的社会底蕴仍在不断结合着新的历
史条件生发出新的面貌(杨善华、孙飞宇,2015)。因此,在知变又知常的
基础上对观念乃至社会的绵延与流变进行把握, 并由此激活蕴含在被
遗忘的过去中的“现在”的可能性(李猛,1998),进而对民情与社会结构
做出更为根基性的理解, 也许能够成为一条走出于新旧之间摇摆不定
的“价值的困窘”(金耀基,1999:77-83)的出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阿利埃斯,菲力浦.2013.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M].沈坚、朱晓罕,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白中林.2012.婚礼的家属法 意义———基于 历史法 学的 初步考 察[G]//婚与 丧:传统 与现
代的家庭礼仪.吴飞,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44-267.
曹锦清.2001.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红霞.2012.结构化视阈下的闽南农村未婚先育现象研究———以闽南农村为例[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4-38.
丛小平.2009.左润诉王银锁:20 世纪 40 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婚姻与国家建构[J].开
放时代(10):62-79.
丛小平.2015.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20 世纪 40 年代陕甘宁边区婚姻的重塑[J].
开放时代(5):131-149.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2007.江村经济[M].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9a.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G]//费孝通全集(第 17 卷).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438-465.
费孝通.2009b.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G]//费孝通全集(第 16 卷).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400-417.
费孝通.2009c.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与人口问题[G]//费孝通全集(第 8 卷).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224-229.
费孝通.2009d.论仪式[G]//费孝通全集(第 3 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92-295.
风笑天.2006.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
(1):57-60.
甘阳.2007.通三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葛浩文.2019.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桂华.2013.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郭于华、孙立平.2002.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J].中国学术(4):130-157.
韩敏.2007.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赫特尔,马克.1988.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