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87
社会·2021·2
图 1:村 庄 先 婚 后 育 观 念 转 型 图
造的‘世界观’常常以扳道工的身份规定着轨道,在这些轨道上,利益的
动力驱动着行动。 世界观决定着,人们想———别忘了,还有能够———从
哪里解脱出来,又到哪里去”。 当宗教的福祉被提炼为“救赎”信仰,并
且成为一种被系统化了的世界观和立场时, 观念便对行动发挥着极其
有力的塑造作用, 这一点在韦伯对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的比较中尤为
明显。 43 但在这一脉络下,主体很容易被淹没在作为结构的观念之中,
其自身的理解和行动隐而不见。 诸多本土研究已发现,无论是国家进
行观念治理与塑造时向乡村生活世界的借力(郭 于 华 、孙 立 平 ,2002;
卢晖临,2006), 还是地方观念在国家权力压力下的掩饰与变形(王铭
铭,2001:79-130),都展现出行动主体具有观念调整的能力与空间。 而
屿村婚育观念的转型,正在于村庄中的普通民众能够在国家力量和地
方传统之间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进而根据不同的情势适时地作
出调整。
当来自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村庄时, 屿村村民的应对既非坚
持传统下的直接抵抗,也非顺应国家力量的完全接纳,而是在观念结构
中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将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政策与扎根乡土的传
宗接代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计划生育政策、 传宗接代观念和先
43. 就观念的作用而言,在后续研究中,观念作为“认知地图”(Culpepper,2005)、“制度稳
定的保证剂”(Hall and Soskice,2001)等概 念被提 出和证 明,正如 诺思(2008:60)将 观念
视作一种共享心智模式的总结:“心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是制度存在的基础, 也是理
解非正式约束在长期或短期的社会演化中对选择集合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