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84
知变又知常:观念是如何转型的?
在豪华化婚礼和对新房的高要求下, 沉重的经济压力依然使婚礼无法
在短期内正常复位, 先育后婚在行动层面上的普遍化与在道德层面的
规范缺失使村民陷于无序的焦灼感。 不过,就在这看似难以挣脱的结构
困境中,屿村村民通过扩大化的订婚进行调整,重新赋予婚育以见证的
规范与意义。
在屿村,订婚作为婚礼前的必备仪式,意味着两个家庭或家族对于
婚事的同意和承认。 20 世纪 80 年代,订婚主要是家族内部的私事,男
女双方的至亲聚在一起,在彩礼交付后完成对这门婚事的确认。 从规模
来看,由于只有核心圈层内的亲属参加,因此大多数家庭只会摆两到三
桌酒席。 虽然订婚之后还是存在婚约解除的现象,因而并不具备婚姻证
成的整全意义,但这一习惯在计划生育政策时期也还一直延续。 不过,
39
2010 年之后,屿村在订婚的规模、仪式和具体细节上出现了较大转变。 !具
体来说,订婚参与者的范围在不断外扩,由最开始只有至亲参加扩展到
一般亲戚参加, 再到双方父母的朋友乃至订婚新人自己的朋友也逐渐被
邀请参加订婚仪式。 40 订婚已经不再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许诺,而是深度
嵌入双方各自的关系网络,凝结成一种被普遍见证的紧密关系。 与此同
时,订婚的仪式也愈加繁复,新人不仅开始租借礼服,原本部分新人在
正式婚礼上的改口(对对方父母改称“爸”“妈”)也被提前到订婚环节。
在订婚逐渐走向“类婚礼”状态的这种趋势中,年轻人的婚姻关系不仅
得到村庄乃至更大范围生活世界的见证与承认, 彼此也被纳入对方的
紧密圈层,成为正式而非候选性的一员。
从村庄的内部心态看, 这种转变来自于对因为经济压力短时间内
无力举办婚礼与见证缺失导致的婚育无序之间的调和。 正如付瑞环的
父亲付旭林所言:“我们那时候是赶上计划生育, 草草搞掉 (指先育后
婚)没办法,可规矩就是这么坏了的,我们过来人这都是知道的。肯定想
让这一代回去,但现在结婚难啊,婚礼也是一辈子的大事,也不能马虎
39.“我在 2002 年订婚,那个时候都搞得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意思。 现在不一样了,订婚
就跟结婚一样,搞得很隆重的。 ”(潘晨访谈记录,20190124)
40. 此处的订婚是指“大订婚”。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屿村操办订婚仪式的主体也在发
生着变化。 在 1980 年左右,基本由女方来操办大订婚的仪式。 而从 2010 年之后来看,大
订婚已经开始转由男方主要操办,部分女方的亲戚会到场吃酒席,新人父母的朋友和新
人自身的朋友也被邀请参加订婚仪式。 客人范围的外扩和数量的增加也体现在表 2 订
婚仪式中增长的酒席桌数上。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