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96

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就越晚吗?

                经济地位大多与其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这使得教育作为衡量个体潜
                在 经 济 能 力 的 因 素 而 备 受 关 注 (Oppenheimer, 1988;Xie,et al.,2003;
                Sweeney and Cancian,2004;Thornton, Axinn and Xie,2008;Blossfeld, 2009;
                Cherlin,2010; Schwartz,2013;Zhou, Wu and He,2017)。 不仅如此,不同
                的性别角色期待也使得教育对婚姻进入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教育程度越高, 所拥有的经济潜力越大, 也越有可能更早步入婚
                姻;女性的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潜力越好,她们的结婚率反而越低,也越
                晚结婚(Kalmijn,2011)。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婚姻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教育的扩张,女性的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也显著增
                加 (Bianchi, Robinson and Milkie,2006; Blau, Brinton and Grusky,2006;
                DiPrete and Buchmann,2013)。 当工作对于适龄女性逐渐成为常态时,教
                育对于婚姻的影响就会随之减少。 第二,当生活成本的日益提高使得单
                一依靠一方(尤指男性)提供经济支持的婚姻难以维持时,女性的赚钱
                能力对于婚姻就会日趋重要, 男性对未来配偶的智力和教育要求也会
                提 高 , 从 而 使 得 良 好 的 教 育 可 能 成 为 女 性 在 婚 姻 市 场 上 的 优 势
                ( Sweeney and Cancian, 2004)。 实际上,这一点在不少西方国家已经得
                到证实(Sweeney and Cancian,2004;Cherlin 2010)。 然而,在父权主义性
                别 文 化 盛 行 的 东 亚 社 会 , 这一 婚姻 模 式 似 乎 并 不 适 用( Raymo,2003;
                Raymo and Iwasawa,2005;Kalmijn,2013)。
                    以往有关教育对婚姻影响的研究大多忽略了两个问题。 首先,在
                教育扩张的背景下,当年青一代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时,个体之
                间的教育差异就逐渐变小,教育对婚姻的解释度本身存在不断下降的
                趋势,那么表面上持续反映出来的可能仅仅是统计上变量值变异小所
                导致的结果。 教育作为传统的婚姻市场上个体经济潜力的测量可能不
                再适用,新的测量亟待挖掘。 其次,教育仍旧可以成为个体经济潜力的
                象征,只是以往研究反映的主要是教育的平均影响,较少考虑群组之
                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群组的特征不同,教育在不同群体所体现的意义
                也不同,从而使得教育对婚姻的影响在不同群组也可能存在差异。
                    基于此,本文提出本地户口作为当下的经济潜力象征的可能性,并
                试图检验不同户口身份下教育的差异性影响。 本地户口之所以重要,主
                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社会(制度)层面看,本地户口在很大程度上


                                                                          · 89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