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56

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私人书信中的家庭主义图像(1972—1995 年)

                     道我脾气任性,处处都让着我,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
                     习用功、为人宽厚老实,你从不与我们争吃、争穿,无论对谁,
                     从不斤斤计较,一些对你不了解的人给你起了个外号叫“呆老
                     大”,这说明了你的为人和本质是多么的好。 到了中学毕业分
                     配的时候, 你主动提出到安徽去插队, 以牺牲个人前途为代
                     价,留下工矿的名额给我这个妹妹,这一片手足之情,至今回
                     忆起来依然令人感动。 信写到此,我泪流不止,心情非常复杂,
                     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总之,人生不可能一
                     帆风顺,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希望你的这次错误不要成为包
                     袱,要振作起来,要有自信,我们对你很有信心。 全家盼望你早
                     日回家! [1995 年(具体日期不详)林月华信]

                     四、结语:家庭与国家关系的再整合

                    徐婉清 和林启 华多 年的通 信向 我 们 呈现 了 集 体主义时代 私人日
                常生活的丰富面向,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非常复杂的心
                理活动、起起伏伏的情绪以及纵横交错的人际网络。 可以说,这些书信
                为建构民族志式的整体性叙述提供了可能。 本文以徐、林二人及其家
                人为实现家庭团聚,通过私人关系网络努力促成林启华“调沪”回家这
                一过程为主轴,尝试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各个行动者的具体“关系”实践
                逻辑、相应的心理状态、价值观的转变等一系列因素的互动过程。 本文
                发现,家庭主义是推动这一过程的根本动力。
                    (一)精神上的“核心化”,经济上的“主干化”
                    家庭主义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对徐婉清和林启华往来书信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主义概念中的“家庭”并非中国文化语境
                中常常指涉的数代同堂的扩大型家庭或联 合 型 家庭。 在两 人的案 例
                中,“家庭”包含两个层面的两种家庭,即理想化的核心小家庭以及他
                们既抗拒又依赖的直系大家庭。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以来, 这对年
                轻人的理想家庭模式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式的核心小家庭。 由于
                在两人组建小家庭的过程中徐婉清的原生家庭极力反对,婚后徐婉清
                                          10
                也与婆婆、小姑子冲突不断, 因此可以说,他们对“大家庭”有很多不
                10. 小姑子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父母家。 因此,姑嫂、婆媳之间经常
                因为外孙和孙子的抚养问题产生冲突。


                                                                          ·  49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