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54
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私人书信中的家庭主义图像(1972—1995 年)
终极目标也许仍然指向作为整体的家庭之幸福。
(五)为了家,“能屈能伸”(1982 年 11 月—1985 年 1 月)
1982 年 11 月 28 日以后,林启华又发现了一个 新 的“调 沪 ”机 会 :
林启华的朋友叶辉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首长向他索要书法作品。 林启华
这些年在书法上下了苦功,在安徽已经小有名气。 父亲林思德有个同
事叫赵玉光,其父赵明与这位首长又是老战友关系。 这双重熟人关系
的存在似乎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徐婉清鼓励林启华亲自去合肥给首
长送作品,再通过赵明给首长写一封信,带着信去提调动之事。 同时,
徐婉清还交代林启华,要同时给首长递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资
格申请表,请他帮忙协调申请事宜。 徐婉清知道林启华可能会因为有
求于首长和叶辉而感到委屈,便劝他说:“为了我们这个小家庭而克己
努力。 多活动活动,争取早日成功。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嘛。 还望夫君勿耽误时机。 ”可以说,在多年的“调沪”努力中,“委屈自
己”是一种常态。 此处的“委屈”,大意是指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
待,但是又无法反抗或为自己争取平等的待遇,心里因此而感到压抑。
换言之,这是一种无法达到自我意志与行为相统一的分裂状态,而忍
受这些委屈的根本动力还是“家”。
尽管这个新的调动机会中的“关系”看似并不深,但没想到首长对
林启华照顾有加(1982 年 12 月 31 日徐婉清信),邀请林启华去合肥 ,
陪同他拜访了安徽省内知名的书画家,还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 林启
华大受鼓舞,期望能在安徽闯出一点名堂,从而有助于调回上海(1984
年 1 月 24 日林启华的信)。 1984 年 1 月,林启华、徐婉清两人的儿子出
生。 同年,经朋友介绍,林启华调至厂工会的电视部写字幕。 在新的工
作岗位上,林启华每年可以有半年的时间在上海工作,单位负责安排
在上海的住宿,并可以到处走动,收入也增加了。 徐婉清觉得新的工作
安排可作为丈夫调回上海的跳板, 此时林 启 华 的书法 事 业 也蒸 蒸 日
上。 1984 年,徐婉清开始经营她所在单位的“关系”,计划把林启华调到
她的单位。 这一年,他们可谓是全面出击,几乎每一次通信都在交换
“回沪”之事的进展情况。
1985 年初,林思德通过上海市民政局人事处为林启华的“调沪”之
事找到了新的门路。 他们通过上海市民政局人事处及上海市人事局的
熟人,将几年前林启华给上海市民政局提交的“调沪”申请报告转至上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