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55

社会·2021·2

           海市人事局,上海市人事局承诺当年 3 月解决林启华的户口和工作问
           题(1985 年 1 月 7 日徐婉清信)。 根据上海市的人才商调规则,夫妻分
           居十年才能考虑“商调”,但是林、徐二人正式成为夫妻还不到十年。 因
           此,徐婉清准备以“商借”形式将林启华调到上海。 为此,她结识了上海
           市民族委员会的领导,此人爽快地答应了徐婉清提出的“商借”林启华
           到上海的请求。 后来,在几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正式“商调”而非
          “商借”林启华到上海。 与上一次的情形一样,需要厂工会同意调出。 不
           过,这一次徐婉清打定了主意,即便面临最糟的情况(如“停薪留职”),
           也要让林启华回上海。 两人往来通信的第一部分终止于 1985 年 1 月
           10 日的信。 如徐婉清所言,“有一点是清楚的,不管怎样,这次你回来
           了,就不会再回芜上班了”( 1985 年1 月 10 日 徐 婉清 信)。 可 见 ,这 个
          “调沪”计划进行了十多年,两人终于如愿以偿。 尽管我们不知道工会
           以何种方式与林启华达成一致,但此事的结局无疑是林启华终于离开
           芜水,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上海。
               在 1995 年的材料中出现了几封非常特别的信件,通过这几封信可
           以发现,在回到上海几年后林启华又开始了他的流动生活。 但这一次
           他不再是“体制型”的流动人口,而是在市场驱动下的流动人口。 为了
           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他选择前往珠海创业。 但是,这几封信最重要的
           信息是:林启华在珠海因私刻公章而入狱,全家人(包括林启华的兄弟
           姐妹们) 都在为他四处奔走、 花钱求人, 试图帮助他免除牢狱之灾。
           1973 年那个“胸怀大志、高瞻远瞩”,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青年,似
           乎已被现实的浪涛残酷无情地卷走了,而他们曾经憧憬的“高雅、清静、
           斯文、充实”的理想小家庭以及那个有着“哲学家的头脑和政治家的眼
           光、实干家的才华和外交家的风度”的理想自我,即使在回到上海后也
           未能实现。 不过,在遭遇重创的日子里,他们的“大家庭”再次表现出同
           舟共济的牺牲精神:
                    哥哥,你好,见信如面。 当我们得知你在珠海发生的不幸
                后,说实话,我们全家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从我们三兄
                妹的成长过程来看,你身为兄长,确实带了个好头,从小学到
                中学,你都是学校品学兼优、榜上有名的“三好”学生、社团干
                部,同时也是别的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 在家里,你更是
                我和明华弟的好哥哥,当时我们的家境不好,身为兄长,你知


           ·  48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