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61
社会·202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映芳. 2010. 国家与家庭、 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 (1940—1979)[J]. 交大法
学 (1):145-168.
陈映芳. 2015.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J]. 社会学研究(5):164-188.
陈 赟 . 2015.“去家化”与“再家化 ”:当代中 国人精 神生活 的内 在张力 [J]. 探索与 争鸣
(1):80-84.
慈继伟. 2010. 社会公正的落实危机及其原因[G]//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 梁治
平,编.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程映虹. 2012. 革命政权如何塑造“新人”[J]. 炎黄春秋(1):89-93.
丁玲. 1984. 丁玲致柯严[N]. 光明日报(8 月 9 日).
定宜庄. 1998. 中国知青史: 初澜(1953—1968 年)[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傅斯年. 2003. 万恶之原[G]//傅斯年全集(第一卷). 欧阳哲,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适. 2003. 易卜生主义[G]//胡适全集(第一卷). 季羡林,主编.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黄光国. 2010. 人情与面子: 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宗智. 2011. 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 开放时代(5):82-105.
靳凡. 2019. 公开的情书[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刘小萌. 1998. 中国知青史: 大潮 (1966—1980 年)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春华 、石金群 、李银河 、王震宇 、 唐 灿 . 2011. 中 国 城 市 家 庭 变 迁 的 趋 势 和 最 新 发 现
[J]. 社会学研究(2):182-216.
潘鸣啸. 2005.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J]. 社会学研究(5):154-181.
潘鸣啸. 2013. 失落的一代 :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M]. 北京: 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
潘允康. 1990. 中国家庭网的现状和未来[J]. 社会学研究(5):97-102.
盛洪. 2007. 论家庭主义[J]. 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文稿(2).
孙国东. 2019. 被唤醒的自我与复魅的困境: 评阎云翔“关于书信研究方法的几点思
考” [OL].“公共法哲学”公众号(2019 年 11 月 18 日).
孙国东. 2020. 从身份美德到公民美德———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家庭与社会关系的
重塑[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72-178.
谭深. 1998. 打工妹的内部话题———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J]. 社会学 研
究(6):63-73.
王 煜 . 1982. 夫妻两地分居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J]. 青海社会科学(5):71-75.
熊十力. 2001. 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徐安 琪 . 2001.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
(2):150-154.
亚里士多德. 2003. 尼可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
翟学伟. 2005.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静. 2011.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3):1-4.
赵妍杰. 2018. 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J]. 近代史研究 (3):74-86.
赵妍杰. 2020. 去国去家:家庭在重构社会伦理中的地位[J]. 清华大 学学报(哲学社 会
科学版)( 2):15-27.
Barton, David and Nigel Hall. 2000. Letter Writing as a Social Practice (Vol.9).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Creed, Gerald W. 2000.“‘Family Values’and Domestic Economi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9(1):329-355.
·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