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47
社会·2021·2
恋爱史和目前还受着家庭等旧势力阻止的处境,与这两本小说是多么
相像啊! ……我要为我(我们)的理想、幸福斗争到底,不实现目的,决
不罢休” (1977 年 3 月 20 日徐婉清信)。 在 1977 年 6 月 2 日的信中,
她又谈到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并表示非常佩服书中女主角冲破家
庭的桎梏, 抛弃一切追随丈夫而去的勇气 ( 1977 年 6 月 2 日徐婉清
信)。 但是对两人而言,“小家庭”固然是理想的家,“大家庭”在事实上
也几乎同等重要。 尽管徐婉清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此事上冲 突 剧
烈,但她也并没有萌发离开上海到芜水与爱人团聚的想法。 婚后,徐婉
清曾对自己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境况感到不满,并因此陷入抑郁的情绪
中,她在此时也想迁出上海去芜水生活,但最终被家人劝阻( 1981 年 2
月 28 日徐婉清信)。 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两人所向往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庭生活来说,上海在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的
优势更能帮助他们将理想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去
一个陌生的地方也是全家人都难以接受的。 事实上,徐婉清始终与父
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接受了女儿的婚姻后,徐婉清的父母为女儿
新家的建设提供了诸多经济支持;孩子出生后,他们在养育上也提 供
了许多帮助。 可以说,由于原生家庭的情感牵绊,调回上海已经不仅是
两人情感的需求,更事关两个大家庭能否团聚。
因此,徐、林二人仍在积极地寻找各种不同的“回沪”机会。 在 1979
年的通信中,关于“调沪”问题的讨论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年 5 月,林启
华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但却连考试资格都没有获得。 于是,
调动到上海交船队的计划仍然被视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策略。 根据 H
厂调遣管理规定,林启华要调去上海首先需要车间同意,然后再由 劳
资科下发调动通知。 为此,他们尝试与工会的项民主任建立关系,因为
项主任跟劳资科及厂里的领导都“很熟”。 在项主任来上海出差之际,
林启华的父亲和徐婉清盛情接待,并为其安排住宿与娱乐活动,如 提
供演出券、电影票等(1979 年 4 月 3 日、5 日林启华信)。 虽然接受了很
多好处,但最终项民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这一次满怀希望却无效 的
努力使得林启华情绪波动很大:
……我要闷死,我要闷死的呀! 心爱的,我只有二十五岁。
二十五岁是多么地年轻啊! 可是,就这短短的二十五年,其中
还有如此颠沛流离、充满苦酸的七年。 心爱的,你别怪我过分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