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44

家庭本位的“关系”实践:私人书信中的家庭主义图像(1972—1995 年)

                     顽强地生活下来,挣扎下去,历史不会辜负一个为之忘我奋斗
                     的人的! (1977 年 11 月 23 日林启华信)
                    随后几天,徐婉清在回信中也对他们“无依无靠”的处境感到忧虑
                和愤怒,并发誓要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再做“下等人”。“所
                以,我说,对于今、明两年的入学机会我们应力争,如果实在不能如愿的
                                                    —
                话,我们就索性踢开这些,走我们自己的路——到社会中去闯出一个‘知名
                人士’的名声来”(1977 年 11 月 28 日徐婉清信)。 然而,在当年的高考
                中,林启华又不幸落榜了。 经历了处处碰壁的 1977 年之后,他们似乎正
                在逐渐地以自己的方式认识、理解这个社会,在他们的认知里包含着对
                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现实的失望。 在 8 月 16 日的信中, 徐婉清引用了
                普希金诗句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形容他们的处境。 林启华反驳
                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该改为“假如社会欺骗了你”,他的理由是:
               “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欺骗你,我们都生活得比别人饶有兴味,而只是社
                会或社会的生活欺骗了你和我……”( 1977 年 8 月 16 日林启华信)。 由
                此可见,虽然国家与社会的现状让人不满,但在二人共同筑就的私人生
                活空间中他们却是自得其乐的。
                    同时,在这封信里林启华还谈到,作为生活在“下层的庶民”,对于
                各种政治口号、文章或主张,“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观点,对任何一样东
                西的理解应该是作为自己立场的理解”。 由此可见,两人在对整个政治
                环境抱持怀疑与消极态度的同时也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对此产生了自
                己的独立理解与批判,这种理解在根本上使家庭的利益成为两人生活
                的核心考量。 在这封信的最后,林启华谈及对未来的打算:
                         我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生活,不能虚度一生。 即使
                     不能一鸣惊人,也不能一生默默无闻。 我一生最崇高的理想和
                     最大的幸福是:在我们的猫猫(指孩子)身上能看到他父母的
                     结晶, 由他来实现他父母的夙愿, 使他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
                     人。 我相信,我忠实的妻子是能够使我得到宽慰的。 ……对考
                     大学我向来是积极争取,而又不抱希望,听天由命。(1977 年 8
                     月 16 日林启华信)
                    20 岁刚出头的他们在后来的通信中反复地强调,他们的孩子(但
                直到 1984 年两人才有了第一个孩子)承载着他们未完成的梦想。 由此
                可见,此时的徐、林二人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淡漠感,他们退回


                                                                          ·  37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