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8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何定义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 这一问题体现为史学界对民
族关系、民族战争、民族同化、民族矛盾等关键概念的讨论。
对于“民族关系”问题,在当时争论得最激烈的是:就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而言,“友好合作”与“兵戎相见”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
该问题在 1960 年前后的讨论中已有涉及, 在 1981 年的座谈会上,
它被作为一个正式的议题提出。 在当时,学界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两种不
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友好合作关系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这是我
们开会以来说得最多的。 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光说
友好合作,说不过去。 历史上很清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
你,老打仗,不能说这也是“友好合作”吧。 用友好合作来概括
民族关系的主流,恐怕说不通。 究竟哪一种意见对呢? (白寿
彝,1981:5)
经过这次会议及会后的讨论, 民族史学家最终在这个问题上达成
了共识。 该共识超越了具体的“友好合作”与“兵戎相见”之争,转而在
—
二者之上构建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与发
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关注整体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视野与中
国民族史研究的具体问题相结合的又一典范。
经过许多年的讨论以后, 大都认为, 中国各民族间的关
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
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
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
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
存,越来越接近,从而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
祖国,这乃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翁独健,1984:8)
(四)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与主流、支流这一问题相关,民族史学界在当时还就历史上民族间
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至于历史上民族之间战争的性质, ……大多数的意见认
为:一般都属于国内性质。 ……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兄弟阋墙,
家里打架,都应作为国家内部矛盾来处理。 但是,进行战争的
敌对双方,仍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凡是违反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