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0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赞,1979:12)
在此基础上,翦伯赞进一步指出,“民族同化的根源,不仅仅是政治
接触和文化往来的结果, 而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在民族关系方面的表现
形式”。 这一阐释再次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社会经济内核为新
中国的民族史观带来了全新的视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讨论中,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论述并不多。 在
《论中国民族史》一文中,翁独健(1984:8)采用了翦伯赞所提出的去道
德化的“同化”定义,指出“同化有两种,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民族压迫
的表现,另一种为自然同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问题,吕振羽在其 1948 年
出版的《中国民族简史》一书中对此已有涉及。 在 1961 年发表的《论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文中,他进一步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划分为四类,即:占统治地位之民族的统治阶级与各民族人民间的
关系、处于被统治地位之民族的统治阶级与各民族人民间的关系、处于
不同地位的各民族之统治阶级或上层集团相互间的关系、 各民族人民
相互间的关系。 他认为,“以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中心构成
的统治阶级和各民族人民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吕振羽,1961:3)。
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新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大体上延续了这一
思路。在《论中国民族史》一文中,翁独健在肯定民族矛盾这一概念的独
立作用的同时,仍将阶级矛盾视为主要矛盾。
对于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应该用阶级观点去分析。 但是,
民族矛盾不等于阶级矛盾。 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
盾时,民族矛盾虽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仍然存在,并不为阶级
矛盾所代替。 在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诸矛盾中,统治民族中的
统治阶级同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 是主要矛盾。 (翁 独健 ,
1984:8)
综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史学家们逐渐建立起了一套
自洽的解释范式来论述中国多民族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 在这
个新范式中, 民族史观中的两个核心理论议题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
架下得到了解决。
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中国史中的位置问题, 新中国的民族史观
·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