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2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与非汉民族在中国史中的位置?(2)如何定义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
                的性质?
                    通过对 20 世纪相关论著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提炼了三种关于“多
                民族中国”形成与演变历史的叙事方案。 在晚清新史学发端之初,专门
                的民族史范畴尚未形成, 在刚刚开始出现的国家史叙事中,“中国”与
               “汉族”高度重合,“汉”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的“华夏—蛮
                夷”秩序中“华夏”作为一般性文明的意涵。 同时,汉族与非汉民族的关
                系被理解为此消彼长的竞争。 20 世纪 20、30 年代,民族史开始成为专
                门史的一种类别,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国家史的叙事体系,多部《中国民
                族史》专著诞生。在这一体系中,民族平等的原则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并
                由此确立了对诸民族“各为专传”的叙事范式。 在民族关系的问题上,
               “混合”与“同化”替代了“竞争”成为新的关键词,多民族体系形成与演
                变的历史被描述为不同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 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马
                克思主义史学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这
                一视角将民族平等的学术共识进一步发展为“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政治
                原则,从而彻底否定了汉本位叙事的合法性。 但同时,它以社会形态理
                论为主导叙事框架, 将各民族的历史都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从而在经济基础的意义上重新确认了汉族在中国史中的主导作用,
                并肯定了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尽管三种叙事方案及其所反映的民族史观在价值立场和理论基础
                上存在差异,但三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也不是新旧替换的。 三者
                孕育于共同的政治与文化传统中,也因应于共同的时代变局。 在这个意
                义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能大于差异点,其中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
                它们隐含着共同的理论焦虑, 即汉族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与民族平等的
                政治原则之间难以化解的紧张关系。
                    事实上, 这一焦虑也体现在同一时期其他与民族问题相关且更具
                现实性的争论中。 从晚清的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理想的中华民国之疆
                域范围和民族构成的争论(杨度,1986;章炳麟,1907),到北洋政府和南
                京国民政府关于“边政”和民族问题的理论阐释与制度安排(杨思机,
                2012),再到 1939 年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这一
                命题之真伪的辩论(马戎,2016),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从早期的
                民族自决向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转变(李国芳,2012;华涛,2016),这


                                                                          · 75 ·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