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1

社会·2021·1

           既批判汉族中心论,确认二者都是中国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肯定
           了汉族的主体地位及其在中国史中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的基础
           不是抽象的“华夏—蛮夷”之别,而是具体的、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社会形态。
               对于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这一问题, 新中国的民族史
           观既超越了战争与和平的二元对立,建立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了
           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这个更具有包容性的解释框架;又超越了竞
           争与同化的二元对立,在肯定斗争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基于社会形态理
           论,赋予了各民族间的同化现象以进步的历史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 20 世纪上半期随着变化的政治、社会与思
           想情境而逐渐发展、演变的民族史观不同,由历史唯物主义所武装的新
           中国民族史观实际上获得了一个超越具体情境、 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
           论“硬核”,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最大贡献。                               16
           同时, 这套自洽的理论体系也在民族维度上为新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六、总结与讨论:“多民族的民族—国家”的内在张力

               在社会科学领域,讨论民族史书写与“民族—国家”建设之关系的
           文献已浩如烟海,它们所论主题大多为“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追溯民
           族的起源、黄金年代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史密斯,2018:82-84),将历
           史上的战争、冲突重述为“骨肉相残”(安德森,2005:188-192),从而构
           建起一套古老的、线性的(杜赞奇,2008:17)、整体的民族史。 这一带有
           强烈解构色彩的解释范式,固然揭示了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本质,但同
           时也简化了建构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就中国而言,在多民族王朝的底座
           上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并没有一份明确清晰的计划表可供
           参照执行, 多种建国方案的竞争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复杂图
           景,而民族议题是这幅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由汉语知识精英
           所 主 导 的 重 建 中 国 民 族 史 的 努 力 其 实 蕴 含 着 在 新 的 世 界 秩 序 中 对
          “何为中国”这一问题的反复追问。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近现代中国民族史观的形成、演
           变与竞争过程的,并将其核心理论问题归纳为两点:(1)如何定义汉族

           16. 感谢匿名审稿人就这一问题提供的宝贵意见,该意见直接促成了本文第五小节的写作。

           · 74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