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4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梁启超.2015f,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专集之四十二.北京:
中华书局.
林惠祥.1996. 中国民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元一.1928.试评王著中国民族史[J].清华周刊 30(5):28-34.
罗志田.2007.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J].中国
社会科学( 5):191-204.
罗志田.2014.国家目标的外 倾———近代民 族复兴 思潮 的一个 背景[J].近 代史研 究(4):
13-18.
吕思勉.1923.白话本国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
吕思勉.1940-1944.中国通史[M].上海:开明书店.
吕思勉.2012.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演进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吕振羽.1948.中国民族简史[M].哈尔滨:光华书店.
吕振羽.1959.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 民族研究(4):37-44.
吕振羽.1961.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J].学术月刊(6):1-8.
吕振羽.1963.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10-15.
马戎.2016.“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 1939 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M].北 京: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
毛泽东 .1991.论 反 对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策 略 [G]//毛 泽 东 选 集(第 一 卷).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42-169.
缪凤林.1932.本国史[M].南京:钟山书店.
缪凤林.1943.中国通史要略[M].重庆:商务印书馆.
桑原骘藏.1899.东洋史要[M].樊炳清,译.中西时务学堂.
史密斯,安东尼.2018.民族认同[M].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宋文炳.1935.中国民族史[M].上海:中华书局.
陶成章.1986.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G]//陶成章集.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
王娟.2019.探寻“多民族中国”的可能性:“民族研究”的“本土化”实践[G]//中国社会学
四十年.张静,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明珂.1997.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2009.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M].北京:中华书局.
王桐龄.1928.中国民族史[M].北京:文化学社.
王文光、赵永忠.2007.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J].
学术探索(3):103-108.
翁独健.1981.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4):42-43.
翁独健.1984.论中国民族史[J].民族研究(4):1-8.
姚大力.2007.西方中国研究的“边疆范式”:一篇书目式评述[N].文汇报(5 月 25 日).
杨思机.2011.“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 1905 年到 1937 年[J].民族研究
(3):1-11.
杨思机.2012.以行政区域统驭国内民族———抗战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基本策略[J].民
族研究(3):65-75.
杨度.1986.金铁主义说[G]//杨度集.刘晴波,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张荫麟.1941.中国史纲[M].重庆:青年书店.
章炳麟.1907.中华民国解[J].民报(15):1-17.
Fairbank, John K.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unnell, Ruth W. and James A. Millward. 2004. “Introduction”. In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edited by James A.
Milluard, Ruth W. Dunnell, Mark C. Elliott and Philippe Forêt. London and New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