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9
社会·2021·1
的供给端和需求端, 对试点经验作为一种政策知识本身的讨论不多。
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倾向于将政策知识“黑箱化”,即试点经验被视为
一种中性、客观、价值无涉的知识(Boekema,et al.,2000;Volden,et al.,
2008)。 已 有 研 究 往 往 将 试 点 过 程 类 比 为 试 验 或 实 验 (Mosteller and
Mosteller,2006;刘 军 强 等 ,2018),其 目 的 在 于 找 到“放 之 四 海 而 皆 准 ”
的政策知识并进行有效的复制、模仿、学习和推广。 因此,研究的重点
自然落在如何改进试点和扩散两端的过程和机制,进而保证政策知识
的成功生产和复制。
然而,这种知识实在论的预设已经受到社会学建构主义传统特别
是知识社会学的挑战和质疑( Berger and Luckmann,1966)。 事实上,作
为一种特定的知识类型,政策知识同样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已有研究
发现, 试点在生产政策知识的过程中, 存在着对知识的建构 (李洁,
2016),甚至是扭曲和夸大(李壮,2018)。 政策知识的建构往往离不开
话语的媒介和影响。 正如福柯(1998)指出的,知识是一种话语实践活
动。 具有默会性的原始经验要上升为具有推广性的政策安排离不开话
语的建构,而话语对政策知识加工、提炼和包装的过程,往往隐藏着致
使实际经验变形和走样的风险。 如蛇口工 业园 在 试点伊 始 便 提 出 了
“五不引进”,但在政策扩散时这一核心经验并未被有效复制,各地“招
商引资”中的竞次行为屡屡发生。 为弥补已有研究在政策知识建构过
程方面的缺失,本文旨在回答:试点的个别经验如何在话语传播的过
程中被包装、解释和建构为一套完整的政策知识? 话语建构何以导致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在推广和复制过程中的困境?
二、重新打开黑箱:知识建构论和话语视角的引入
(一)知识建构论视野下的政策知识
知识社会学 的传 统 可 追 溯 到 马 克 思 有关“社会存 在 决 定 社会意
识”的经典论断(Berger and Luckmann,1966;郭 强 ,2000)。 舍 勒(2000)
和曼 海 姆(Mannheim,1936)在 提 出“知识社会学 ”这 一名 称 的 同 时 ,从
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其核心观点,即知识是在特殊历史社会环境下被建
构的产物,其本身也会在转移的过程中被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不
断重塑。 伯格和卢克曼 (Berger and Luckmann,1966) 则在其经典著作
《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指出,生活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制度和结构,是主
·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