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83

社会·2021·1

           些贯穿整个 20 世纪的民族议题所蕴含的核心关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反映了具有不同知识背景、 成长经历和政治理想的个体或党派对
           由内、外秩序重塑所导致的“多民族的民族—国家”之内在矛盾的深刻
           体认,以及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探索建设“多民族中国”之可能路
           径的不懈努力。 这也正是本文重新梳理一个世纪以来的相关争论的意
           义所在,这个在晚清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生成的问题意识,直到
           今天依然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国的民族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安德森,本尼迪克特.2005.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 叡 人,译.上海
               人民出版社.
           白寿彝.1981. 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
               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6):1-12.
           白寿彝.1987.民族史工作的历史传统[J].史学史研究(1):1-13.
           常宝.2011.“纯洁”还是“混合”———近代汉人学者的“民族史”写作[J].中 国人类 学评论
              (19):58-71.
           蔡美彪.2000.前言[G]//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杜赞奇.2008.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 王宪明、高继
               美、李海燕、李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范文澜.1980.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民族研究(1):3-9.
           范文澜.2000.中国通史简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2014.何为中国? ———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王钟麒.1923.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M].胡适,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
           胡鸿.2017.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华涛.201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及其当代意义———关
               于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的研究[J].民族研究(5):1-9.
           黄东兰.2010.书写中国———明治时期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中国叙述[G]//新史学(第四
               卷):再生产的近代知识.黄东兰,主编.北京:中华书局.
           翦伯赞.1943.略论中国史研究[J].学习生活(5):11-17.
           翦伯赞.1961.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J].人民教育(9):1-7.
           翦伯赞.1979.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Z1):9-21.
           翦伯赞.2010.中国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康有为.2013.上清帝第二书[G]//康有为散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李国芳.2012.中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以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为例[J].近代史
               研究( 6):88-104.
           梁启超.2015a.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文集之四.北京:中华
               书局.
           梁启超.2015b.东籍月旦[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
           梁启超.2015c.中国史叙论[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
           梁启超.2015d.新史学[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
           梁启超.2015e.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G]//饮水室合集(典藏版)·专集之四十二.北京:
               中华书局.


           · 7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