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4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论性、更明确的意识形态与历史观自觉以及对民族平等原则的高度敏感。
对于汉族与非汉民族在中国史中的地位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第一次从历史观的高度指出,应在国家史编纂中区分中国史与汉族史,
甚至明确地将“反对大汉族主义”作为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目标。 对于历
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重新引入了“斗争”的视
角,并赋予“斗争”更为丰富的意涵,从而呈现了斗争与同化的辩证关
系。
但总体来说,在 20 世纪早期,历史唯物主义对民族史研究的指导作
用尚不如其在上古史、社会史领域明显。 对于如何将民族议题整合到马
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框架下这一问题,这些早期的努力更多是自发的、
探索性的,尚未形成清晰的问题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史观有意识
的结合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完成的。
五、新中国民族史观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民族
史的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民族平等的政治
原则成为新时期民族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框架, 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
中国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进逻辑的历史阐释不再存在具有争议的理论
问题。
在“文革”前与“文革”后,中国民族史学界各发生过一次关于中国
民族史核心理论问题的集中讨论。 第一次讨论发生在 1960 年前后,其
主题可以概括为如何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主要参与者是在上一节
中提及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他
们都在这个时期撰写了数篇与之相关的文章。 12 第二次讨论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陆续开始重建的背景下, 这场讨
论的起点是 1981 年 5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国民族研
究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 这场会议的主
12. 相关代表文章包括范文澜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1962 年撰写,当时未
发表,1980 年以遗稿形式发表), 翦伯赞的 《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1961)、
《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1960 年撰写,当时未发表,1979 年以遗稿形式发
表),吕振羽的《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1959)、《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
点》(1961)、《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1963)等。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