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0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家史论著中所呈现的汉本位立场并无显著差异。 首先,作者并没有明确
                区分中国史与汉族史, 大体上还是以汉族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作为中
                国史的逻辑线索。 其次,作者主要采取了斗争的视角来解释历史上的民
                族关系,并在叙述这些斗争的性质时,运用了“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入
                侵”和“中国人民顽强反抗”等带有明显价值立场的话语。
                    与前述国家史论著不同的是, 范文澜的汉本位立场并不仅仅源自
                传统的“华夏—蛮夷”认知结构或作者本人的民族身份,该书更重要的
                理论基础是由社会形态理论所引申出来的对各民族“先进”与“落后”的
                评判标准。 游牧民族之所以是“野蛮落后”的,不仅因为其侵略行为本
                身,更在于他们与汉族相比处于更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 因此,这些侵
                略行为就代表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
                社会形态”的破坏。 例如,作者对战国时期民族问题的论述就充分体现
                了这一价值立场。
                         战国时,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华夷斗争的民族问题,但是北
                     方游牧民族却不断向南侵袭。 落后的游牧民族进攻农业民族,
                     在军事上总是容易获胜,因此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受
                     落后民族的破坏,是华族面前的大问题。 ……秦统一全国,建
                     立起中国民族的国家,消灭了华族内部的互相对立,团结华族
                     一致对外,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是当时人民的要求。 (范文澜,
                     2000:86)
                    对于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该书并未展开专门讨论,但在一
                些具体分析中体现了将民族矛盾置于阶级矛盾之上的潜在认知。 例如,
                在叙述汉族与异族的斗争时, 作者只在汉族内部区分了统治阶级和人
                民群众,对异族则并未作此区分。 也就是说,“异族侵略者”的形象是以
                一个整体的面貌呈现的, 汉族反抗压迫的运动则在统治阶级与人民群
                众间存在差异。 总体而言, 作者认为统治阶级常常怀有投降主义的倾
                向,而人民群众才是反抗异族侵略的主力军。
                    作者的上述倾向与该书写作时正值抗日战争有关。 历史学家的现
                实关怀反映在历史书写中,就表现为对“反抗异族斗争”的热烈颂扬。在
                后来回顾这部论著的主要特色时,范文澜(2000:840-853)自己的解释
                也反映了这一背景特征。
                         写阶级斗争, 着重叙述腐化残暴的统治阶级如何压迫农


                                                                          · 6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