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6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第已言汉、满、蒙、回、藏、苗六族为构成中国民族之
分子矣, 则对彼诸族当一律平等看待, 已不能有所轩轾于其
间,更不能有所宾主于其位。 言汉族固当为之专篇,究其递演
嬗变之轨迹,明其盛衰存亡之因果。 言满、蒙、回、藏、苗诸族,
亦当专为之论, ……夫然后乃能定各民族在中国民族史中之
位置。 (罗元一,1928:28-29)
在此基础上,罗香林又提出了理想的中国民族史之叙事结构:
愚谓欲作中国民族之史,第一当探究各族之来源。 ……其
次则宜于汉满蒙回藏苗诸族,各为专传,一以探究其各代递演
嬗变之迹,一以探讨其盛衰存亡之理,务必使各族之个性一一
活现于卷中。 凡此二端为民族史中之纵的叙述。 ……
又次,则当从事横的叙述。 ……就过去事迹,划分若干时期,
择各时期中,各民族间之要事,彙而述之,以见其交互之关系。
(罗元一,1928:29-30)
所谓的“纵的叙述”与“横的叙述”可以简化地理解为“分类”和“分
期”两种结构。 前者以“民族类别”为主线,旨在对诸民族“各为专传”;
后者则以“历史分期”为框架,重点叙述“各时期中,各民族间之要事”。
总的来说,“各为专传”的方式在形式上更符合民族平等的原则,在效果
上也更适合呈现诸民族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 因而更容易彰显中国的
多元性。 而以历史分期为主线的方法则更关注各民族间的联系,因而更
容易彰显中国的一体性。 这种“纵”与“横”相结合,以“纵”为主、以“横”
为辅的叙事结构,恰好体现了民族史相对于其他专门史的特别之处。
(三)20 世纪 30 年代的三部《中国民族史》
在 1934—1936 年这短短三年间,又有三部冠以中国民族史之名的
论著出版,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宋文炳和人类学家林惠
祥。 同名著作在这一时期的集中问世反映了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过
程中,民族问题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三位作者所采用的叙事结构都与罗香林所提出的“纵”“横”结合、
以“纵”为主的范式不谋而合,即都以民族类别为骨架,主体部分分章逐
个叙述每个民族的历史源流与变迁。 8 同时,宋文炳和林惠祥的著作也
8. 三部论著对民族的分类方式不同,所以章节安排也大不相同。 中国民族史中的民族分
类问题也是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议题的重要线索,需专文另述。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