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3
社会·2021·1
守中国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继承甚至强化了“汉族
为主、他族为客”的汉本位立场。
其次, 三位学者针对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所运用的叙
事方案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即都以“竞争”作为关键词,将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描述为各民族势力的此消彼长和彼此之间持续不断的生存竞争。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内部各民族彼此争斗的场景正是外部“野蛮世界”
中“民族—国家”之间生存竞争的缩小版。
三、新式民族史的创制与探索:民族平等观与“同化论”的
结合
相对于上一节讨论的国家史而言,本文对民族史的定义较为严格,
即对中国内部诸多民族各自的历史源流及其与其他民族互动关系的整
体性历史阐释, 或者可以繁琐地称之为“国家的多民族历史”( national
multi-ethnic history)。 如果说国家史的出现反映了在对外部秩序的认知
中,华夏作为一般性文明这一观念的瓦解,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史则
需要在对内部秩序的认知中实现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互动历史的新
解释。 这种历史意识在 20 世纪初期初现端倪,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
末期它才获得明确的阐释。
(一)梁启超“民族史观”的转变
梁启超在其对于新史学的论述中, 给予了种族与民族问题相当多
的关注。 除了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综合性论著中对民族问题展
开讨论外,他还撰写过两篇专论民族史的文章,分别是 1906 年发表的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和 1922 年的演讲稿《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前者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篇真正具有民族史意识的文章,后者则提出
了系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框架。 这两篇文章是中国新史学背景下民族
史写作的开篇之作, 我们从中亦可观察到 梁 启 超 本 人 民 族史观 的转
变。
1. 对“中国民族”之界定的转变
如上一节所述,在 1901 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梁启超将“中国
民族”的含义等同于“汉族”(尽管是边界不断扩大的“汉族”),这种狭
义的理解在其 1906 年的文章中得到了纠正。 在该文中,梁启超(2015e)
从概念上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做了区分。 他用“中华民族”(简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