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8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与上一节陶成章所概括的“汉族摧残—异族盛世”“汉族光复—异
族驱逐”的模型相比,这个“接触—扰攘—混合—同化—平静”的公式呈
现了一幅迥然异趣的历史场景, 而这正反映了两代学者的民族史观发
生了重大转变。
综上,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汉语知识精英开始了系统地重建中国
民族史的尝试, 这些尝试体现为通史体、 综合性民族史论著的集中问
世。 更重要的是,这些论著呈现了一种与前述国家史相当不同的民族史
观。 首先,对于汉族与非汉民族在中国史中的位置问题,新式民族史多
采取以民族类别为骨架、分别叙述各民族之起源与演变的结构,从而在
叙事框架上将汉族与诸多非汉民族置于平等地位, 并将各民族视为中
华民族的一部分。 其次,对于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问题,新
式民族史扬弃了“竞争”和“嬗代”的解释路径,转而以“混合”和“同化”
为关键词, 将历史上多民族体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描述为民族融合的
不断推进。
如果说新式国家史的关怀更多地指向外部秩序, 即中国在世界体
系中的位置,那么新式民族史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民族—国家”的背景
下重新安置内部的多样性。 正是在这一目标下,一方面,民族平等的观
念逐渐成为共识,并体现为对汉本位立场的自觉批判;另一方面,“同化
论”也成为共识,成为解释多民族中国形成的核心线索。 这一新型民族
史观的出现,正体现了汉语知识精英对“多民族的民族—国家”之内在
张力的深刻体认和在理论上平衡多元与一体之关系的尝试。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民族史叙事:社会形态理论下的“斗
争”与“同化”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还存在着另一种新史学派别, 即以历史唯物
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由此形成的历史叙事结构。
这一史学派别具有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它以社会形态理论为主导
框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描述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次,它具有明确的阶级
视角, 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视为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
的主要维度。 第三,它将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里的“斗争”是多
维度的, 它既包含与自然的斗争, 即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