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2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与传统史学将“四夷传”置于“列传”之末的安排是类似的。 该书则反其
                道而行之,将多民族互动作为每个历史时期的背景置于开头部分,这正
                反映了作者力图超越汉本位窠臼的努力。
                    其次,在对各个时期“民族构成与互动”的叙述中,作者有意识地避
                免了传统国家史论著以“主—客”关系来定位汉族与非汉民族之历史地
                位的倾向。 例如,在对先秦时期民族互动的总结中,作者借用考古学的
                概 念 ,提 出 了“民族堆积 层 ”的比 喻 ,这 显 示 了 作 者 将“中 国 境 内 诸 民
                族”共同视为中国史之主人的基本认知。
                         中原诸民族,若从纵的方面看,乃是中国境内诸民族在其
                     向中原移徙中所沉淀下来的历史的堆积层。 如最古层是“诸夏”
                     之族与“有苗”之族;以后“夏族”与“苗族”层上又堆积一个“商
                     族层”;更后又在“商族层”上堆积一个“羌族(周族)层”(其中
                     尚有属于“苗族”系统之“濮”族的成分)。 最后在“羌族层”上,
                     又堆积一部分新的民族 层 ,即“狄 族 层 ”与“新 的 羌族 层(戎
                     族)”。 这些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走进中原,或者同时走进中原。
                     即使也有退出中原的,但并不是全部的退却,至少有些族类留
                     在中原。 这到春秋、战国时代,便构成了很厚的民族的堆积层。
                    (翦伯赞,2010:319)
                    (三)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1948 年)
                    出版于 1948 年的《中国民族简史》是 20 世纪上半期唯一一部以历
                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通史体、综合性民族史论著。 从体例上看,该书遵
                循了上一节梳理的多部《中国民族史》所确立的叙事范式,即采用“各为
                专传”的结构分别叙述数十个民族的历史渊源。 但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
                不止于此,而更在于其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关于民族斗争的理论阐释。
                    事实上,吕振羽撰写《中国民族简史》的主要目的就是批判蒋介石在
                《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宗族论”,并由此提出对抗性的解
                释框架(吕振羽,1948:1-4)。 在此背景下,这部民族史论著具有明显的
               “以论带史”的特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斗争精神、阶级视角与中国共产
                党 “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政治立场等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
                    1. 阶级视角下的民族斗争
                    与上一节梳理的多部《中国民族史》相比,《中国民族简史》最重要
                的特点是否定了“同化论”的解释框架,重新引入了斗争的线索,并将其


                                                                          · 65 ·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