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9

社会·2021·1

           展;也包含与“人”的斗争,即劳动人民反抗阶级压迫的革命斗争。
               20 世纪上半期,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在上古史和社会史等领域取得
           丰硕成果,而民族史并非其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
           种关于人类整体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框架, 并不必然会形成某一种关
           于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进逻辑的解释范式。 但当这一思考路径聚焦到
           对于民族问题的讨论时, 它又的确产生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理论视角和
           理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来自于社会形态理论在民族问题上的应用。在传
           统的“华夏—蛮夷”秩序中,华夏之于“蛮夷”的优越性源自文明等级的
           差异。 而在社会形态理论下,这一差异被解释为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社
           会发展阶段。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一种以经济基础这个
           科学、客观的标准来确定不同民族之相对位阶的新方法。
               第二个问题源自阶级视角与民族视角的结合, 具体表现为阶级斗
           争与民族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概念上来讲,一方面,纯粹的阶级斗
           争是超越民族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正体现了这一诉求。
           但另一方面,纯粹的民族斗争又是超越阶级的,这正是在面对外国入侵
           时能够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那么,当我们讨论历史上汉族与非
           汉民族的关系时,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同时存在,应如何定义二者之互
           动关系的性质?
               第三个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关联并不大, 而是产
           生于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相协调的需要。 前者是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基础,后者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基本原则。
           因此,二者的协调就关涉革命党政治理论的自洽性问题。 在具体的历史
           阐释中,这一问题演化为对大汉族主义的深刻批判。
               本节将对三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相关论著进行分析,它们都是在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尝试。
               (一)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941—1942 年)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被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
           的中国历史 著 作(蔡 美 彪 ,2000),其 上 、下 两 册 分 别 于 1941 年和 1942
           年在延安出版。 该书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特征,即以
           中国从原始公社经奴隶制度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再到中央集权封建
           国家的螺旋式发展这一演变过程作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核心线索。
               就涉及民族的内容而言, 该书的基本立场与本文第二节梳理的国


           · 62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