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5
社会·2021·1
族混合和汉化作为关键词来定义历史上的汉族与非汉民族的互动关
系,确实呈现了颇为不同的历史场景。
这两篇文章确立了民族史作为一种专门史的地位, 为 20 世纪 20
年代后半期通史体、综合性民族史论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王桐龄与罗香林的争论
1928 年,王桐龄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民族史》一书。 这是中国第一
部冠以此名的历史论著,也是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撰写通史体、综合
性民族史论著的最早尝试。
就叙事结构而言,该书可以说是对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
究》一文中之思路的具体化。 王桐龄( 1928)以“汉族的蜕化”为主线,将
中国历史分为八期,分别为汉族的“胚胎时代”(太古至三代)、“蜕化时
代”(春秋战国)、“休养时代”(秦汉)、“第二次蜕化时代”(三国两晋南
北朝)、“第二次休养时代”(隋唐)、“第三次蜕化时代”(五代及宋元)、
“第三次休养时代”(明)、“第四次蜕化时代”(清)。 作者以这一历史分
期作为整部论著的结构框架, 逐章叙述每个时期汉族同化异族的方式
与成果。 这里所使用的“蜕化”一词,乃是借自生物学的概念,作者用其
描述汉族通过不断吸收、同化异族实现扩张和进化的过程。
从这一叙事框架来看,尽管这部论著被冠以民族史之名,但其仍以
汉族的历史演变为逻辑线索,具有相当程度的汉族史色彩,并不符合本
文对于民族史的严格定义。 但是,该书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族与异族关系
演变的重点描述为“同化”而非“竞争”,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梁启超
开创的以“同化”为线索的民族史叙事框架。
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出版后,受到当时还是清华大学史学系学
生的罗香林(字元一)极为严厉的批评。后者特地发表书评,指出该书存
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编法之不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仅对汉族以专篇论述其递演嬗变之迹,而对其他民族无论;二是仅
论及“汉族对于其他各族之关系”,而对其他各族间的相互关系“毫无所
见”(罗元一,1928)。
罗 香 林 的 书 评 应 被 视 为 一 篇 关 于 中 国 民 族 史 之 范 式 的 专 论 , 究
其 根 本 , 他 对 于 王 桐 龄 专 著 之 编 法 的 意 见 是 对 汉 本 位 立 场 的 批 判 ,
这 一 批 判 的 基 础 则 是 对 民 族 平 等 作 为 一 项 政 治 乃 至 道 德 原 则 的 遵
从 与维 护 。
·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