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4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称“华族”)来指代“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而“中国民族”则包含了那
                些“自近古以后,灼然见为外族,其大部分今尤为异种,而小部分溶化以
                加入华族者”。 在 1922 年的演讲中,梁启超(2015f)以春秋中叶(公元前
                六世纪)为立脚点,将当时的民族分为八组,分别为“诸夏组”“荆吴组”
               “东夷组”“苗蛮组”“百越组”“氐羌组”“群狄组”“群貊组”,详细论述了
                各组所包含的民族的起源与历史流变,并明确说明“现在中国境内及边
                徼 之 人 民,可 大 别 为 六 族:一 中华族、二 蒙 古 族、三 突 厥 族(即 土 耳 其
                族)、四东胡族(东籍所称通古斯族即东胡之译音)、五氐羌族、六蛮越
                族”。 由此可见,到 20 世纪 20 年代,梁启超已经对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和民族意义上的“汉族”或“华族”做了明确区分,并将前者视为一个范
                围更大的概念。
                    2.“同化论”的提出
                    在晚 清“排 满 ”革 命 甚 嚣 尘 上 的背 景 下 ,梁启 超 于 1906 年 写 作 了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 尽管梁启超(2015e)开篇即声称该文
               “属于学术范围,不属于政论范围”,但这一声明反而彰显了作者的政治
                关怀。 这一关怀明确地体现在该文的论点中,他主张对中国历史上民族
                关系的理解应当超越“主权上主族客族之嬗代”的视角,转以“各族之进
                化退化合并迁徙”为主线。
                    在此立场上,该文将“混合”作为理解“历史上的中国民族”的线索,
                并提出了八个循序渐进的问题, 其中前三个最为重要:“(1) 今之中华
                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自初本为一民族乎,抑由多数民族混合而
                成乎? (2)若果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则其单位之分子,今尚有遗迹可
                考见乎? 其最重要之族为何?(3)中华民族混成之后,尚有他族加入,为
                第二次,乃至第三四次之混合否乎? 若有之,则最重要者何族? ”(梁启
                超,2015e:7298)
                    在 1922 年的演讲中,梁启超(2015f)将这一思路进一步发展细化,
                提出应以“同化”作为逻辑线索来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并提炼
                了八种“中华民族同化诸异民族所用程序”和八条“中华民族同化力特
                别发展之原因”。
                    梁启超的“ 同化论”所描述的只是其他民族被汉族同化的历史,因
                此称之为“汉化论”或许更准确。 尽管这一叙事仍具有相当明显的汉本
                位色彩,但与以生存竞争和权力消长为核心线索的叙事逻辑相比,以民


                                                                          · 57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