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67

社会·2021·1

           都设有专章来讨论中国民族史的历史分期, 从而对多民族体系形成的
           总体逻辑予以阐释。 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一书仅有“各为专传”的部
           分,但他很快又出版了姊妹篇《中国民族演进史》这一部按照“横的叙
           述”来呈现的著作。
               各位 学 者 在叙 事 结 构 上 的不 谋 而合 反映 了 这 一时 期的汉 语 知 识
                                           9
           精英已经对民族史的性质和“效用” 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林惠祥
          ( 1996:2)在《中国民族史》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这一认知:
                    民族史视各民族为平等的单位而一致叙述之, 实即于学
                术上承认各民族之地位; ……民族史复于各民族在过去之接
                触与混合多所阐述,以明各民族已皆互相糅杂,且有日趋同化
                之势,使各民族扩大眼光,舍去古时部落时代之狭隘的民族观
                念而趋向于大同之思想。
               实际上, 这段引文已经涉及对历史上各民族间互动关系的性质的
           判断。 对于这个问题,三位作者都延续了“混合”和“同化”的基本思路。
           吕思勉( 2012:302)在《中国民族演进史》中按时间顺序依次论述了“中
           国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民族怎样统一中国本部”“中国民族第一次
           向外开拓是怎样的”“五胡乱华后的中华民族是怎样的”“中国民族在近
           代所受的创痛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其对每个时期主要事件的描述
           大体是以“当时的龙争虎斗如此,后来却如何终于同化了呢?这个可说:
           全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优劣”为结论的。
               宋文炳( 1935:31)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用“水波”来比喻历史上汉族
           与非汉民族的同化过程。
                    从我国的史籍内,观察中华民族在往日同化的演进,恰如
                水波的一起一伏。 有一次的混合,就要有一次的统合,前推后
                进,愈演愈广,所混合的成分益多,所活动的范围益大,所形成
                的势力亦益伟。
               而林惠祥(1996:39)的论述与宋文炳的论述十分相似:
                    中国民族之同化次序如波澜一起一落。 初两民族以上相
                接触时,战征会盟,扰攘一时,终于混合同化而归于平静。 迨旧
                民族同化方毕,新民族又来临,于是又扰攘一时,复归同化。 如
                此一波一波继续无已经。

           9. 此处“效用”一词,乃林惠祥(1996)在《中国民族史》序言中使用的原词。

           · 6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