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1

社会·2021·1

                民和农民如何被迫起义。 ……至于异民族入侵,我也着重写了
                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 写农民起义和反抗异族侵
                略,本意在说明中国人民确有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伟大传统。
               (二)翦伯赞:《中国史纲》两卷(1944—1946 年)
               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翦伯赞是最关注民族问题的一位,
           他也是最早从历史观的高度出发, 认识到应在国家史编纂中区分中国
           史与汉族史的历史学者。            10
               在 1943 年的《略论中国史研究》中,他犀利地指出,“过去以至现在
           的中国史著述,都不是中国史,而是大汉族史”,而“真正的中国史”应
           该是“大汉族及其以外之中国境内其他诸种族的历史活动之总和”(翦
           伯赞,1943)。
               这一历史认知在 1944 年出版的《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
                                                            11
           史》和 1946 年出版的第二卷《秦汉史》中得以部分体现。 但该书仅完成
           两卷, 其中并未包含中国多民族体系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历史时
           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清。 可以说,该书前两卷尚未
           触及“民族史”叙事中最难解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我们难以对作者是否
           实现了撰写一部“真正的中国史”的目标予以评判。但是,在已完成的部
           分中, 确有一些独特之处显示出作者有意识地在国家史的整体框架中
           赋予非汉民族更重要的地位。
               这项努力首先体现在该书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上。 对于每个历史
           时期,该书都从“民族构成与互动”“经济构造”“社会关系”和“意识形
           态”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如果说后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
           史的通用结构,那么以“民族构成与互动”作为叙述每个时期历史进程
           的起点则是这部著作的独创。 事实上,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国家史论著都
           将论述民族关系的内容置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末尾部分, 这种结构安排
           10. 值得说明的是,翦伯赞和下一节中将提到的白寿彝都是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历史学
           家。 本文之所以将他们定义为“汉语知识精英”,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学
           术训练都是在汉语知识体系中完成的。 但是,学者个体的民族身份是否会对他们的民族
           史观产生影响,这是需要另外讨论的一个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情况来看,
           少数民族学者在民族史研究领域的比例的确高于其他专门史领域, 一些族别史研究也
           是在他们的主持、推动下展开的。 这个现象是我们在理解和讨论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史重
           建工作时所必须了解和关注的背景。 感谢匿名评审人在这个问题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1. 翦伯赞于 1943 年开始撰写《中国史纲》,原计划包含八卷,涵盖从先秦直到近代革命
           的全过程,但最终仅前两卷全部完成并出版。

           · 64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