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73

社会·2021·1

           作为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主导逻辑。 这与范文澜在 《中国通史简
           编》中呈现的观点类似。
               但与范文澜不同的是,吕振羽并未站在汉族的立场上来定义民族
           斗争的性质,而是结合阶级的视角,发展出一条相当不同的理论解释
           路径。 具体而言,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动力既包括发生在本民族内部的
           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牧民反抗牧主贵族的斗争,也包括各
           民族被压迫人民反抗异民族统治阶级的斗争。 因此,中国历史上各民
           族间的战争以及其中的征服,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民族斗争,而应区
           分各民族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例如,汉武帝时期汉族的疆域扩
           张是基于汉族“大商人地主开发商路” 的利益, 十六国时期的战乱是
          “五胡贵族集团”“仿照汉族地主的模样”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压迫,五
           代辽金时期的战争是“契丹奴主贵族”“女真奴主贵族”和“南宋地主联
           军”间的争夺,元和清则分别是“蒙古奴主贵族”和“满族奴主贵族”建
           立的政权。 换言之,在《中国民族简史》的叙事结构中,阶级斗争被置于
           民族斗争之上。
               2. 作为斗争之客观结果的同化
               强调斗争的理论视角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但在《中国
           民族简史》的写作背景下,它可能更多地与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政治立场
           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同化论”与大汉族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它通常
           建立在汉族具有某种优越性的潜在心理认知上,并表现为单向的“汉化
           论”。 因此,斗争的视角实际上就是对这一认知模式的批判。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族简史》并没有否认历史上各民族间存
           在同化现象,甚至没有否认同化的主要方向是汉化。 该书只是从几个
           方面弱化了同化的历史作用。 首先,同化不再被视为一种具有内生动
           力的历史机制,它仅是斗争的客观后果,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发生作用。
           其次,尽管同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历史过程是真实存在的,但它的历史
           内容是悲惨的。 因此,同化政策是应该被批判的。 第三,汉族常常处于
           优势方的原因并非是汉族具有任何特殊的、本质的优越性,而是它在
           以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方 式 为 基 础 的 总 和 力 量 上高 于 其 他 民 族 (吕 振 羽 ,
           1948:34-35)。
               综上, 与 20 世纪初的国家史论著和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民族史论
           著相比,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于民族史的讨论显示出他们具有更强的理


           · 66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